[实用新型]一种镍氢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18529.7 | 申请日: | 2011-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758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龙翔;叶凯;官洞山;张燕刚;宾建军;胡善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倍特力电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6 | 分类号: | H01M2/26;H01M2/20;H01M10/3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17 | 代理人: | 林俭良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镍氢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容量电池,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镍氢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高速发展,一些便携的移动设备被更广泛的应用,人们对二次电池的需求越来越大,随之而来是对电池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对电池的容量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大容量镍氢电池的制作,通常先要制作出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然后在对隔膜进行裁切,不仅制作过程复杂,而且生产效率低下,制作周期也十分地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镍氢电池。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镍氢电池,包括一端开口且中空的标准型钢壳、通过连接结构固定设置在所述标准型钢壳内的并联电池组、以及固定在所述标准型钢壳的开口端且与所述标准型钢壳绝缘相接的盖帽;所述并联电池组的正极与所述盖帽导电连接、所述并联电池组的负极与所述标准型钢壳导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镍氢电池,其中,所述并联电池组包括两个或三个彼此并联的干电池。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镍氢电池,其中,所述干电池包括五号电池或七号电池。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镍氢电池,其中,两个或三个所述干电池在所述标准型钢壳内并排放置且正极均朝向所述标准型钢壳的开口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镍氢电池,其中,两个或三个所述干电池的正极通过导电片并联,且所述导电片的末端与所述盖帽焊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镍氢电池,其中,两个或三个所述干电池的外围还包裹有一层塑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镍氢电池,其中,所述标准型钢壳包括C型钢壳或D型钢壳。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镍氢电池,其中,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覆盖在所述标准型钢壳内底面的胶水。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镍氢电池,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并联电池组与标准型钢壳连接在一起直接成型成大容量电池,不需要制作正极和负极和裁切隔膜,降低了生产的操作难度和生产周期,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镍氢电池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该镍氢电池包括一端开口且中空的标准型钢壳100、通过连接结构固定设置在标准型钢壳100内的并联电池组200、以及固定在标准型钢壳100的开口端且与标准型钢壳100绝缘相接的盖帽300;其中,并联电池组200的正极与盖帽300导电连接,而并联电池组200的负极与标准型钢壳300导电连接。
优选地,上述并联电池组200包括两个或三个彼此并联的干电池。当采用两个干电池彼此并联时,该镍氢电池为C型电池(2号电池),采用的标准型钢壳100为C型钢壳;当采用三个干电池彼此并联时,该镍氢电池为D型电池(1号电池),采用的标准型钢壳100为D型钢壳。而干电池则可以采用常见的五号电池或七号电池。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两个或三个干电池在标准型钢壳100内并排放置且正极均朝向标准型钢壳100的开口端。进一步地,两个或三个干电池的正极通过导电片400并联,导电片400依次与干电池的正极导电连接,且导电片400的末端与盖帽300焊接。其次,两个或三个干电池的外围还包裹有一层塑胶500。
而上述的连接结构可以采用覆盖在标准型钢壳100内底面的胶水,但并不局限于此。
本实用新型采用并联电池组与标准型钢壳连接在一起直接成型成大容量电池,不需要制作正极和负极和裁切隔膜,降低了生产的操作难度和生产周期,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以上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此实施,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倍特力电池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倍特力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185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