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本振收发开关快速切换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20809.1 | 申请日: | 2011-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096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张浩;邹闽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国睿嘉源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44 | 分类号: | H04B1/44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顾进 |
地址: | 210019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收发 开关 快速 切换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发机电路,特别涉及一种本振收发开关快速切换电路。
背景技术
本振收发开关切换电路在收发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共用一个本振电路的收发系统中,本振收发开关切换电路用来实现本振信号在接收通道和发射通道之间不断切换。通过本振收发开关切换电路,可以使收发机共用一个本振电路,既减小了收发芯片的面积又降低了电路的功耗。但传统的开关切换电路一般是在信号通道上,通过MOS管作为开关来实现开关切换,由于亚阈值电流以及寄生电容的耦合等原因,信号通道上的开关往往很难完全关断,本振信号会泄露或者馈通到不需要的通道上。同时MOS管的开关速度由开关的导通电阻和导通等效电容两个因素确定,为了获得高的开关速度,就需要采用大宽长比的器件以及小的导通等效电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快速的实现收发切换,同时达到很好关断效果的本振收发开关快速切换电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本振收发开关快速切换电路,包括第一级驱动电路、接收本振驱动电路、发射本振驱动电路、反馈电路和尾电流开关切换电路,接收本振驱动电路、发射本振驱动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第一级驱动电路的输出端相连,反馈电路的RXLO+和RXLO-端口分别与接收本振驱动电路的RXLO+和RXLO-端口相连,反馈电路的TXLO+和TXLO-端口分别与发射本振驱动电路的TXLO+和TXLO-端口相连,接收本振驱动电路和发射本振驱动电路与分别与尾电流开关切换电路相连,所述尾电流开关切换电路包括由第八三极管Q8、第十二三极管Q12、第十三三极管Q13、第十八三极管Q18、第二十一三极管Q21、第二十二三极管Q22组成的开关;以及由第九三极管Q9、第十四三极管Q14、第十五三极管Q15、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组成的尾电流源;接收本振驱动电路和发射本振驱动电路共用一个尾电流源,所述尾电流源为cascode的形式的尾电流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尾电流开关切换电路的开关包括接收部分开关和发射部分开关,所述接收部分开关包括第八三极管Q8、第十二三极管Q12和第十三三极管Q13;所述的发射部分开关包括第十八三极管Q18、第二十一三极管Q21和第二十二三极管Q22。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设置到达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本振收发开关快速切换电路,将驱动电路的尾电流源采用cascode的形式,通过控制cascode三极管的基极偏置电压,代替了传统的信号通道上收发开关切换的结构,避免了在信号通道上切换收发,从而能达到很好的关断效果和具有很高的隔离度,同时三极管的基极发射极之间的RC常数较小,能实现快速的开关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本振收发开关快速切换电路的整体结构框架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本振收发开关快速切换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部件为:
1第一级驱动电路、2接收本振驱动电路、3发射本振驱动电路、4反馈电路、5尾电流开关切换电路、5-1接收部分开关、5-2发射部分开关、5-3尾电流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本振收发开关快速切换电路,包括第一级驱动电路1、接收本振驱动电路2、发射本振驱动电路3、反馈电路4和尾电流开关切换电路5,接收本振驱动电路2、发射本振驱动电路3的输入端分别与第一级驱动电路1的输出端相连,反馈电路4的RXLO+和RXLO-端口分别与接收本振驱动电路2的RXLO+和RXLO-端口相连,反馈电路4的TXLO+和TXLO-端口分别与发射本振驱动电路3的TXLO+和TXLO-端口相连,接收本振驱动电路2和发射本振驱动电路3与分别与尾电流开关切换电路5相连,如图2所述尾电流开关切换电路5包括由第八三极管Q8、第十二三极管Q12、第十三三极管Q13、第十八三极管Q18、第二十一三极管Q21、第二十二三极管Q22组成的开关;以及由第九三极管Q9、第十四三极管Q14、第十五三极管Q15、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组成的尾电流源5-3;接收本振驱动电路2和发射本振驱动电路3共用一个尾电流源5-3,所述尾电流源为cascode的形式的尾电流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国睿嘉源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国睿嘉源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208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