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模具活动板导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22188.0 | 申请日: | 2011-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678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纪志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纪志忠 |
主分类号: | B29C33/00 | 分类号: | B29C33/00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2203 | 代理人: | 郑永康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具 活动 导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快速排出油料以及降低黏滞现象的设计,特别涉及一种模具活动板导流结构。
背景技术
以模具压制产品时,大多是以上、下模具相互对合,下模具中设有活动板,且下模具开设有导油孔,使得油料可经导油孔注入活动板下方的下模具空间中,让活动板受到油压推移与上模具压合材料进行压制;
如图4所示,其是现有的下模具结构,其设有一下模具31及一活动板32,该下模具31开设一活动槽33,而活动板32可于活动槽33内上下移动,且活动板32下方为一注油空间34,下模具31侧方则设一可将油料35注入注油空间34的注油孔36,借以使活动板32受到油料35的撑持推移;
然而,前述的现有下模具结构虽可利用注油孔36使油料35进出注油空间34之中,以使活动板32受到油料35的撑持推移,但事实上,该注油空间34的底剖为平整状,因而当油料35排出注油空间34时,活动板32会相当靠近注油空间34的底部而与下模具31接触,此时残存未能完全排出的油料35会滞积于活动板32与下模具31之间,使活动板32与下模具31之间产生黏滞吸力,造成下模具31的移动不够顺畅,甚至影响到正常压制产品的作业效果,且注油孔36开设于下模具31侧边亦无助于油料35的排出速度,故其实用性相当有限,有必要加以研发可提供快速排出油料35、活动板32不易与下模具31黏滞的导流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下模具结构不能快速排出油料,且容易因油料的滞积而产生组件间黏滞现象致不易活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模具活动板导流结构,其可快速排出油料以及降低黏滞现象。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模具活动板导流结构包括一下模具及一活动板,其中;
该下模具开设一活槽,活动板位于活槽中,且下模具于活槽下方开设一与活槽相通的弧形陷槽,陷槽底端设一输油孔,陷槽与活动板之间形成一与输油孔相通的注油空间;
借此,油料可由输业孔进入注油空间内撑持推移活动板,且活动板下降时,陷槽大幅度减少下模具与活动板的接触面积,因此活动板与下模具之间不会因为油料的滞积而发生黏滞现象,且输油孔位于陷槽底端及配合弧形陷槽的形状可加快油料的排出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可快速排出油料以及降低黏滞现象。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2、图3是本实用新型剖面图。
图4是现有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下模具 11活槽 12陷槽 13输油孔
14注油空间 2活动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模具活动板导流结构,请参阅图1、图2、图3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的主实施例,包括一下模具1及一活动板2,其中:
该下模具1开设一活槽11,活动板2位于活槽11中,且下模具1于活槽11下方开设一与活槽11相通的弧形陷槽12,陷槽12底端设一输油孔13,陷槽12与活动板2之间形成一与输油孔13相通的注油空间14;
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该活动板2底侧为平整状,其两端与活槽11两侧滑接,而陷槽12呈弧形下凹状,当活动板2下降至底时,活动板2仅有两端些许面积与陷槽12两端平整状的下模具1阶梯部位抵接;
借此,油料可由输油孔13进入注油空间14内撑持推移活动板2,且活动板2下降时,陷槽12大幅度减少下模具1与活动板2的接触面积,因此活动板2与下模具1之间不会因为油料的滞积而发生黏滞现象(因活动板2仅有两端些许面积与陷槽12两端平整状的下模具1阶梯部位抵接,而油料已由输油孔13排出,故微量的油料仅会残存在陷槽12下方,而不会如图4现有滞积在活动板32与下模具31的抵接缝系内造成黏滞现象);
且输油孔13位于陷槽12底端及配合弧形陷槽12的形状可加快油料的排出速度(陷槽12的弯弧形状为配合液体往下流出的形式而设计,且输油孔13配合设于陷槽12底端,恰好配合陷槽12的形状而使油料更快排出);
另外,该陷槽12环设一道围绕输业孔13的导沟(图中未示),该导沟可导引油料的排出方式,使油料在活槽11、陷槽12中的漩涡流向受到破坏,而更容易的直接流出输油孔13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纪志忠,未经纪志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221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胶片冷却机挂片检测报警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六角钢丝送丝导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