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卫星通信系统机载接收机前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22411.1 | 申请日: | 2011-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853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钱可伟;田忠;杨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7/185 | 分类号: | H04B7/185;H04B1/16 |
代理公司: | 电子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51203 | 代理人: | 葛启函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卫星通信 系统 机载 接收机 前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卫星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卫星通信系统机载接收机前端结构。
背景技术
卫星通信系统中,机载接收机前端系统主要包括收发天线和射频前端信号处理模块(电路)。由于收发天线通常需要安装于机身表面,而射频前端信号处理模块通常需要具备抗电磁干扰能力,因此在设计卫星通信系统机载接收机前端结构时,通常是在承载金属板两面分别安装收发天线和射频前端信号处理模块,并在承载金属板背面的射频前端信号处理模块外罩上一个电磁屏蔽用金属罩;同时,考虑到机载终端的使用环境,需要在每一通路的收发天线与射频前端信号处理电路之间增加避雷器,通常避雷器与收发天线安装于承载金属板的同一面。
上述卫星通信系统机载接收机前端结构如图1所示,由于收发天线和射频前端信号处理模块分别安装于承载金属板两面,避雷器与收发天线安装于同一面,承载金属板背面的射频前端模块需要单独增加屏蔽用金属罩,而各个部件之间采用带SMA连接头的电缆连接,使得整个前端结构体积和重量较大,且连接方式繁琐,可靠性和一致性无法得到保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卫星通信系统机载接收机前端结构,该前端结构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连接方面可靠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卫星通信系统机载接收机前端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承载金属板1、收发天线2、射频前端信号处理模块3、避雷器模块4、同轴电缆5和电磁屏蔽用金属盖板6;所述收发天线2安装于承载金属板1正面,承载金属板1的背面开有凹腔结构,所述射频前端信号处理模块3和避雷器模块4集成于同一印制电路板并安装于承载金属板1背面的凹腔里面,承载金属板1背面凹腔采用所述电磁屏蔽用金属盖板6封盖;收发天线2、避雷器模块4和射频前端信号处理模块3之间采用无SMA连接头的同轴电缆5穿过承载金属板1的过孔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卫星通信系统机载接收机前端结构,通过在承载金属板背部挖腔并嵌入电路板形式,减小重量的同时提高了集成度;同时避雷电路模块和射频前端模块集成于同一印制电路板上,进一步缩小了体积,提高了系统可靠性。通过同轴线芯直接连接天线和射频前端模块,摒弃了繁琐的缆线连接方式,整个系统更加稳固、可靠和高效。整个接收机前端结构尤其适用于我国北斗卫星通信系统的机载系统中。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卫星通信系统机载接收机前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卫星通信系统机载接收机前端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卫星通信系统机载接收机前端结构中承载金属板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卫星通信系统机载接收机前端结构中承载金属板背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一种卫星通信系统机载接收机前端结构,包括承载金属板1、收发天线2、射频前端信号处理模块3、避雷器模块4、同轴电缆5和电磁屏蔽用金属盖板6;所述收发天线2安装于承载金属板1正面,承载金属板1的背面开有凹腔结构,所述射频前端信号处理模块3和避雷器模块4集成于同一印制电路板并安装于承载金属板1背面的凹腔里面,承载金属板1背面凹腔采用所述电磁屏蔽用金属盖板6封盖;收发天线2、避雷器模块4和射频前端信号处理模块3之间采用无SMA连接头的同轴电缆5穿过承载金属板1的过孔进行连接。
如图3、4所示,该卫星通信系统机载接收机前端结构为并行四通道结构,其中四个收发天线2均安装于承载金属板1正面;四个避雷器模块4与射频前端信号处理模块3统一集成于同一印制电路板并安装于承载金属板1背面的凹腔里面。同轴电缆5内导体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天线与射频前端电路板上,外导体通过承载金属板上的过孔与承载金属板紧密结合,实现稳定、简洁、可靠的连接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整个接收机前端结构尤其适用于我国北斗卫星通信系统的机载系统中。
以上实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子而已,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并不局限于该实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224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太阳能自动跟踪聚焦式光伏发电系统
- 下一篇:定量取药药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