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平井用旋转喷嘴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26482.9 | 申请日: | 2011-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382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贾洪战;张镇;张文华;李洪俊;姬智;沈国辉;符浩;高文佳;张丽平;徐杏娟;崔振锚;赵晓颖;孙晓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21/00 | 分类号: | E21B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于鸿斌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开发区黄***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平 旋转 喷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平井用旋转喷嘴,主要用于水平井井筒中的液体胶塞破胶并反洗出井筒,属于油气井筒作业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用液体胶塞封堵水平井出水层位是有效的措施,后期还需要对液体胶塞破胶并反洗出井筒。但由于没有针对水平井中液体胶塞破胶的专用工具,阻碍了封堵出水层位的水平井的后期工艺技术实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平井用旋转喷嘴,作为专用工具确保水平井中液体胶塞实现快速破胶并反洗出井筒,保障后期工艺技术的实施,提高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即一种水平井用旋转喷嘴,由上接头、连接筒、叶片、滚珠、喷嘴构成,上接头向上开有螺纹油管接头,向下依次连接连接筒和喷嘴,其特征在于连接筒丝扣连接在上接头的下部,连接筒底部侧壁开有喷孔,连接筒底端设有环形的台阶槽,喷嘴由圆环状的底板环、圆柱状本体和圆锥状头部构成,喷嘴的本体和头部都钻有孔眼,喷嘴的底板环嵌装在连接筒的台阶槽内,叶片预制在喷嘴的底板环上,叶片呈弧形,由上向下收敛,喷孔中心轴线与叶片呈110°~170°的夹角,在喷嘴的圆柱状本体和连接筒的末端连接处装有一圈滚珠。
本实用新型的水平井用旋转喷嘴,连接筒底部侧壁开有喷孔八个,八个喷孔在连接筒径向的圆周内侧壁上均匀分布,直径为5mm的,每个喷孔的中心轴线与连接筒的中心轴线成70°角;
本实用新型的水平井用旋转喷嘴,其喷嘴的圆柱状本体侧壁上,沿本体轴线方向均匀钻有32排直径为3mm的孔眼,每排为7个孔眼。每排孔眼的径向中心轴线与相邻排孔眼的径向中心轴线成45°角。喷嘴的头部顶端均匀车有五圈直径为4mm的圆弧槽,在每圈圆弧槽内均匀钻有直径为3mm的孔眼。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本水平井用旋转喷嘴作业时,从油管中打入的高压液体,如破胶剂,经连接筒中的孔眼喷射向叶片,推动叶片旋转,由于叶片与喷嘴的底板环是预制成一体的,故带动喷嘴一起旋转。油管中打入的高压液体流经喷嘴,从喷嘴中不同方向的孔眼多方向喷向液体胶塞,使液体胶塞破碎、溶化,并随打入的高压液体返出井筒。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简单,针对水平井井筒内液体胶塞破胶而设计,满足水平井工艺技术的实施要求,可实现快速破胶、提高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是本实用新型的水平井用旋转喷嘴结构示意图;
图中,上接头1、连接筒2、叶片3、滚珠4、喷嘴5、喷孔6、底板环7、喷嘴本体8、喷嘴头部9、圆弧槽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结构予以进一步说明,即一种水平井用旋转喷嘴,由上接头1、连接筒2、叶片3、滚珠4、喷嘴5构成,上接头向上开有螺纹油管接头,向下依次连接连接筒2和喷嘴5,其特征在于连接筒2丝扣连接在上接头1的下部,连接筒2底部侧壁开有喷孔6,连接筒2底端设有环形的台阶槽,喷嘴5由圆环状的底板环7、圆柱状本体8和圆锥状头部9构成,喷嘴的本体8和头部9都钻有孔眼,喷嘴5的底板环7嵌装在连接筒2的台阶槽内,叶片3预制在喷嘴5的底板环7上,叶片3呈弧形,由上向下收敛,喷孔6中 心轴线与叶片呈110°~170°的夹角,在喷嘴的圆柱状本体8和连接筒2的末端连接处装有一圈滚珠4。
本实用新型的水平井用旋转喷嘴,连接筒底部侧壁开有八个喷孔,八个喷孔在连接筒径向的圆周内侧壁上均匀分布,直径为5mm的,每个喷孔的中心轴线与连接筒的中心轴线成70°角;
本实用新型的水平井用旋转喷嘴,其喷嘴的圆柱状本体侧壁上,沿本体轴线方向均匀钻有32排直径为3mm的孔眼,每排为7个孔眼。每排孔眼的径向中心轴线与相邻排孔眼的径向中心轴线成45°角。喷嘴的头部顶端均匀车有五圈直径为4mm的圆弧槽,在每圈圆弧槽内均匀钻有直径为3mm的孔眼。
凡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和原理设计的水平井用旋转喷嘴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简单,针对水平井井筒内液体胶塞破胶而设计,可实现快速破胶、提高施工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264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