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以生物质能颗料为燃料的取暖炉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31059.8 | 申请日: | 2011-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717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李炳喆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炳喆 |
主分类号: | F24B1/18 | 分类号: | F24B1/18;F24B1/183;F24B1/191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李健康 |
地址: | 韩国京畿道长谷***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质能 燃料 暖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炉具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以生物质能颗粒为燃料的取暖炉。
背景技术
目前以木质颗粒、秸秆颗粒等这些生物质能颗粒为燃料的取暖炉,大都由炉体、设置在炉体中的二次进风炉膛、燃烧室、水箱、排烟道、灰斗以及送风机构、螺旋送料机构和料斗构成,送风机构分两次送风,一次送风口位于炉膛下方,二次送风口位于炉膛上部,排烟道端接燃烧室,另一端出炉体通室外。料斗的颗粒燃料通过螺旋送料机构送到炉膛引燃后燃烧,在供炊事使用的同时电加热水箱里的水供采暖等使用。这种燃烧炉的缺点一是生物质能颗粒在燃烧后的灰垢很难通过炉膛直接下到灰斗中,因而极易造成堵膛而熄火。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正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以生物质能颗粒为燃料的取暖炉。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包括炉体1、设置在炉体中的进风炉膛2、燃烧室3、炉箅4、进烟口5、排烟口6、灰斗7、料斗8、进料管9、散热烟道10,其中,炉箅4在进风炉膛2上方、燃烧室3设在炉箅 4上方、散热烟道6上下端封闭通过下方的进烟口5与燃烧室3及进风炉膛2后端接通,通过上方的排烟口6与外界环境接通,料斗8下端开有孔洞并与进料管9上端接通,进料管9下端与燃烧室3上端接通,并处于燃烧室3正上方,进料管9上部为漏斗状,进料管9下部为直管状。
进一步地,在其所述的燃烧室3外侧有炉门11,炉门11上设有通风口12,通风口12外侧设有可调节通风口大小的盖板13。。
更进一步地,在其所述的燃烧室3及进风炉膛2内部两侧设有侧挡板,侧挡板前端与燃烧室前侧的炉体内壁相接,侧挡板后端与散热烟道6外壁相连。
再进一步地,在其所述的散热烟道6内有至少有一个与散热烟道形成缺口15的挡板14;挡板14向形成的缺口15方向倾斜0゜到30゜。
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化为燃烧室3侧面设有电点燃棒插入的孔洞16。
对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优化为在炉体1外围设有防护网。
对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优化为在散热烟道6外围设置循环水管,在循环水管的外接管道上接通热水散热片。
使用本实用新型使用可以有效改变燃烧后的灰垢很难通过炉膛直接下到灰斗中,因而极易造成堵膛而熄火的现象。
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使用上端为漏斗状下端为直通式送料斗,直接将生物质能颗粒送至燃烧室,利用在漏斗中燃料堆积的重力将燃料压到燃烧室中的炉箅4上,随着燃烧的进行,灰料被新压下的燃料通过炉箅4压到灰斗内,不使堵膛的现象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燃烧室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烟道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
本实用新型包括炉体1、设置在炉体中的进风炉膛2、燃烧室3、炉箅4、进烟口5、排烟口6、灰斗7、料斗8、进料管9、散热烟道10,其中,炉箅4在进风炉膛2上方、燃烧室3设在炉箅 4上方、散热烟道6上下端封闭通过下方的进烟口5与燃烧室3及进风炉膛2后端接通,通过上方的排烟口6与外界环境接通,料斗8下端开有孔洞并与进料管9上端接通,进料管9下端与燃烧室3上端接通,并处于燃烧室3正上方,进料管9上部为漏斗状,进料管9下部为直管状。生物质能颗粒燃料装入料斗3后,沿进料管9进入燃烧室3,并在炉箅4上堆积,由于燃料本身的支撑作用,压力与支撑力达到平衡时,燃料不再下漏;点燃燃料,使燃料在燃烧室3内燃烧,热量随烟气由进烟口5进入散热烟道10内。随着燃料的燃烧过程进行,压力与支撑力平衡被破坏,生物质能颗粒开始下漏,继续自动重新达到新的平衡。燃烧完毕的炉灰通过炉箅4进入灰斗7。
燃烧室3外侧有炉门11,炉门11上设有通风口12,通风口12外侧设有可调节通风口大小的盖板13,燃料点燃后,即可关闭炉门11,通过盖板13调节通风口12的大小来控制进入燃烧室3的空气流量,以控制燃料的燃烧效果。
燃烧室3及进风炉膛2内部两侧设有侧挡板,侧挡板前端与燃烧室前侧的炉体内壁相接,侧挡板后端与散热烟道10外壁相连,通过侧档板减小燃烧室的容积,使热量能有效进入散热烟道10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炳喆,未经李炳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310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热水器流道改良结构
- 下一篇:一种金属纤维表面燃烧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