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永磁双稳态微继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35389.4 | 申请日: | 2011-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344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朱恒军;于泓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齐齐哈尔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H51/01 | 分类号: | H01H51/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61006 黑***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永磁 双稳态 继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控制元器件技术领域,主要是涉及一种继电器,特别是一种永磁双稳态微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当输入量(如电压、电流、温度等)达到规定值时,继电器使被控制的输出电路导通或断开。输入量可分为电气量(如电流、电压、频率、功率等)及非电气量(如温度、压力、速度等)两大类。继电器具有动作快、工作稳定、使用寿命长、体积小等优点,广泛地被应用于电力保护、自动化、运动、遥控、测量、通信、信息处理和机电一体化等技术领域中。随着航天和微小卫星技术的大力发展,对于继电器小体积、低功耗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传统的继电器已经无法满足这些要求。
近年来,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MEMS)技术的大力发展与应用为新型继电器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基于MEMS技术的继电器与传统继电器相比具有体积小、功耗低、解除阻抗低、开关速度快、易于集成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是目前常用的几种驱动方式的微继电器均存在一些问题。液态型微继电器封装与控制难度较大,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电热型微继电器的驱动电压不高,结构加工较为简单,但这种驱动方式功耗大,速度慢,而且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不适用于航天等恶劣环境中。电磁型微继电器的驱动电压只需5V,与普通电路兼容,但其工艺结构比较复杂,一直没有成熟的产品出现。静电型微继电器虽然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但其驱动电压过高,与普通电路的工作电压(5V)不兼容,由于接触点的面积过小导致触点接触压力很小,一直阻碍着其大规模应用。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一种永磁双稳态微继电器,克服了上述缺陷。
技术方案:
一种永磁双稳态微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该微继电器由永磁双稳态机构和驱动机构构成;永磁双稳态机构包括:永磁体、下磁回路、触点、悬臂梁、扭梁、基座和外接电极;驱动机构设置在永磁双稳态机构的两侧。
所述永磁体和基座设置在下磁回路上,在基座上设有悬臂梁和扭梁,触点设置在悬臂梁的两端。
所述触点被悬臂梁和扭梁支撑浮于外接电极引线端口的上方。
所述悬臂梁与扭梁垂直设置。
所述悬臂梁上还设有微孔。
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悬臂梁的两端的触点上方。
所述外接电极设置为四个。
优点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永磁双稳态微继电器,具有如下优点:
(1)、体积小,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成本低。
(2)、功耗低,速度快,受外界环境影响小。
(3)、工艺结构简单,易于与普通电路兼容。
(4)、采用双稳态机构基于金属对金属接触的导通机制,触点闭合时为金属直接接触,接触电阻小,插入损耗低;触点断开时为气隙隔绝,开路电阻大,隔断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悬臂梁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永磁体;2、下磁回路;3、触点;4、悬臂梁;5、扭梁;6、基座;7、外接电极;8、驱动机构;9、微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永磁双稳态微继电器,如图1中所示,其特征在于:该微继电器由永磁双稳态机构和驱动机构8构成;永磁双稳态机构包括:永磁体1、下磁回路2、触点3、悬臂梁4、扭梁5、基座6和外接电极7;驱动机构8设置在永磁双稳态机构的两侧。其中,下磁回路2、触点3、悬臂梁4、扭梁5、基座6均为软磁材料制成。
所述永磁体1和基座6设置在下磁回路2上,在基座6上设有悬臂梁4和扭梁5,扭梁5一端设置在基座6上另一端设置在永磁体1上,触点3设置在悬臂梁4的两端。
所述触点3被悬臂梁4和扭梁5支撑浮于外接电极7引线端口及下磁回路2的上方。
所述悬臂梁4与扭梁5垂直设置,并设置在扭梁5的上方。
如图2中所示,所述悬臂梁4上设有微孔9,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可以减轻悬臂梁的重量,从而减小保持稳态所需的吸附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齐齐哈尔大学,未经齐齐哈尔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353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三轴扫描振镜的便携式三维光声激励源
- 下一篇:一种新型立式加工机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