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排出器连接的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41051.X | 申请日: | 2011-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700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赵益涛;孙大明;陈雷;王凯;楼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杭州锋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9/14 | 分类号: | F25B9/14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排出 连接 斯特林型 脉管 制冷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温制冷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排出器连接的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
背景技术
脉管制冷机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Gifford和Longsworth发明的。脉管制冷机是回热式低温制冷机的一种,由回热器、脉管、热端换热器、冷端换热器及调相装置等部分组成,因其消除了低温下的运动部件,无维护运行时间大大延长,因而在航天、军事等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脉管制冷机分为基本型脉管制冷机和调相型脉管制冷机,根据调相装置的不同,调相型脉管制冷机又可以分为小孔气库型脉管制冷机、惯性管型脉管制冷机、双向进气型脉管制冷机等多种型式。
基本型脉管制冷机是利用高压气体在脉管空腔中的绝热放气膨胀过程获得制冷效应的,回热器用于累积循环中所得的冷量,并传递给下一次循环的入流气体,以提高制冷效率,其工作过程分为四个部分:1、充气过程。高压气体通过回热器进入脉管,把脉管内的气体推向封闭端,使之压缩,温度升高。2、换热过程。布置在脉管封闭端的水冷却器将产生的热量带走,管内气体因为放热,其温度和压力稍有降低。3、排气过程。系统内气体接通低压气源,脉管内的气体膨胀,产生制冷效应,气体的温度降低。4、回热过程。膨胀后的气体反向流过回热器,吸收回热填料中的热量,温度升高。至此,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在基本型脉管制冷机中,脉管的热端是封闭的,由于缺乏调相方法,导致制冷效率低下。在基本型脉管制冷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调相型脉管制冷机,在脉管的热端设置了调相器,包括小孔-气库调相器、惯性管、双向进气结构等,用来调节压力与体积流率之间的相位,使得脉管制冷机的性能显著提高。
脉管制冷机,特别是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为了提高系统的性能而采用调相装置,这样做,虽然会改善压力与体积流率之间的相位,但是会导致一部分声功损耗在调相装置中,没有充分利用进入系统中的声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非声功回收型脉管制冷机的循环效率极限为TC/TH,低于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的极限循环效率TC/(TH-TC)。
而用排出器连接的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使用排出器将上一级脉管制冷机的冷端与下一级脉管制冷机的室温端连接起来,回收利用进入到调相装置中的声功,利用原来耗散在调相装置中的声功驱动下一级的脉管制冷机,从而可以减少声功的损耗,进而提高脉管制冷机系统的效率,实现大冷量的串联或并联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与常规的多级脉管制冷机相比,采用排出器连接,可以使系统更加紧凑,调相灵活、准确,减小声功在级间传递的损耗,使更多的声功传递到下一级,从而使整个多级脉管制冷机系统更加高效的运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排出器连接的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用排出器连接的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是:在第一级脉管制冷机冷端与排出器一端相连,排出器另一端与第二级脉管制冷机室温端相连,第二级脉管制冷机为一个或多个并联,或第二级脉管制冷机为一个或多个串联,第一级脉管制冷机包括顺次相连的室温端换热器、回热器和冷端换热器,排除器分为自由单活塞式、单活塞支撑式和双活塞支撑式,自由单活塞式只有活塞,单活塞支撑式活塞在弹性部件的一侧,活塞上设有连杆并与弹性部件相连,双活塞支撑式活塞在弹性部件的两侧,两活塞之间设有连杆并与弹性部件相连。
所述第二级脉管制冷机为基本型脉管制冷机、小孔气库型脉管制冷机、惯性管型脉管制冷机或双向进气型脉管制冷机。
所述基本型脉管制冷机包括顺次相连的室温端换热器、回热器、冷端换热器、脉管和热端换热器。
所述小孔气库型脉管制冷机包括顺次相连的室温端换热器、回热器、冷端换热器、脉管、热端换热器、小孔阀和气库。
所述惯性管型脉管制冷机包括顺次相连的室温端换热器、回热器、冷端换热器、脉管、热端换热器、惯性管和气库。
所述双向进气型脉管制冷机包括顺次相连的室温端换热器、回热器、冷端换热器、脉管、热端换热器、双向进气阀、小孔阀和气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杭州锋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大学;杭州锋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410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