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进现有井盖安全性的大泄流能力伸缩栅格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44012.5 | 申请日: | 2011-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241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刘燊暘;王晓刚;刘火箭;祝龙;曾晨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3F5/06 | 分类号: | E03F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德技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8 | 代理人: | 陈晓平;严勇刚 |
地址: | 21002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现有 井盖 安全性 大泄流 能力 伸缩 栅格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改进现有井盖安全性的大泄流能力伸缩栅格,涉及城市用井盖,尤其是一种用于在城市洪水中可以增加雨水井泄水量并提高安全性的装置,属于城市防洪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受全球性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局地暴雨的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日显突出,对城市防洪安全提出了巨大挑战。如2010年,我国华南、江南地区连遭14轮暴雨袭击;7月,北方地区连遭5轮暴雨袭击;我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1.4亿人,因灾死亡1072人,失踪619人,倒塌房屋11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2096亿元。2011年我国多个大城市发生罕见内涝,如2011年6月23日下午,北京部分地区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一小时的降雨量达到128毫米,超百年一遇,大量路段瘫痪;2011年7月6日,浙江杭州市遭受百年一遇暴雨,杭州主城区遭遇40年一遇内涝,21万人受灾;2011年7月18日,南京暴雨造成南京禄口机场午后至晚间航班大面积延误,南京火车站铁路沿线的红山路、玄武大道附近区域积水严重。大量积水倒灌铁路,导致沪宁城际铁路部分轨道被淹。
在暴雨条件下,普通城市雨水井井盖常常是制约城市排涝能力的瓶颈之一。为此,遇大暴雨时城市管理者为应急排涝,经常组织抢险人员临时打开雨水井盖,并在附近设置警示标志。然而如此处理往往会阻碍交通,在未设警示标志时容易发生事故。另外,城市发生内涝时,地势低洼处的井盖经常因出水不畅而被水流顶起,发生人员伤亡事故,该类事件时有报道。
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在暴雨洪水时保证车辆、行人安全通过同时具有大泄流能力的井盖,该井盖在非暴雨期能够有效防止杂物落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改进现有井盖安全性的大泄流能力伸缩栅格,使水流在经过井盖栅条时所受阻力最小,获得最大泄量,并增加现有井盖的安全性。
具体而言,改进现有井盖安全性的大泄流能力伸缩栅格,上述栅格为三竖一横的栅条框架,并包括:开关轴,滑动轴套,卡槽,栅格支撑梁。
上述的构成栅格的栅条横断面的形状为顶部为半圆,下部为等腰三角形。
上述的等腰三角形的高与半圆的直径之比为3∶1。
上述栅格的开关轴与原井盖轴夹90°圆周角;
上述栅格的开关轴为原井盖底部焊接一横轴;
上述栅格的一端由滑动轴套套接在上述横轴上;
上述栅格的三条平行栅条一端均设卡槽,卡在原井盖框的边沿上;
上述的栅格平时利用横轴坠在井中,当需要排水时,打开原井盖,在井内拉出栅格并将栅格卡槽卡在井盖框边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提供了一种栅格实现了雨水井安全开敞泄水;
2、提供的栅格中的栅条具备最大的泄流能力;
3、栅格在不使用时可坠入井中,不影响井盖的正常使用;
4、现有井盖只需简单改进即可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栅格俯视示意图;
图2栅格主视示意图;
图3图1的A-A剖视示意图;
图4优化后栅条断面形状,图2中B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5滑动轴组成,图3中C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6栅格打开示意图;
图中各部分说明:
12原井盖框,13原井盖轴,21栅格,22栅条,23开关轴,24滑动轴套,25卡槽,26栅格支撑梁,221半圆,222等腰三角形。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改进现有井盖安全性的大泄流能力伸缩栅格为三竖一横的栅条框架,并包括:开关轴23,滑动轴套24,卡槽25,栅格支撑梁26。
构成栅格21的栅条22横断面的形状为顶部为半圆221,下部为等腰三角形222。
上述的等腰三角形222的高与半圆221的直径之比为3∶1。
上述栅格的开关轴23与原井盖轴13夹90°圆周角;
上述栅格的开关轴23为原井盖框12底部焊接一横轴;
上述栅格的一端由滑动轴套24套接在上述横轴上;
上述栅格的三条平行栅条一端均设卡槽25,卡在原井盖框12的边沿上;
上述的栅格平时利用开关轴23坠在井中,当需要排水时,打开原井盖,在井内拉出栅格21并将栅格卡槽25卡在井盖框边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未经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440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线网络温度采集系统
- 下一篇:一种基于车载移动环境的私有云计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