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操作机行走无隙传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44423.4 | 申请日: | 2011-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774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范玉林;张营杰;卫凌云;房志远;冯东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J13/10 | 分类号: | B21J13/10;F16H47/06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张培勋 |
地址: | 710032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操作 行走 传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液压传动装置,特别是属于一种全液压有轨锻造操作机行走传动装置或者说操作机行走无隙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锻造操作机的大车行走是由液压马达驱动销轮在齿条上传动来实现的,由于销轮和齿条在换向时存在啮合间隙,使操作机产生换向冲击,并且使旋转编码器采集的信号出现误差,进而影响行走位置控制精度。特别对于大型操作机,因其运动质量大而惯性较大,运动转换时冲击较大,制动距离长,控制精度低,严重影响设备的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位置控制精度高,有效提高设备生产效率的操作机行走无隙传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确的技术方案是:操作机行走无隙传动装置,其特征是:包括齿条,齿条前后的前销轮和后销轮,前销轮连接有前驱动液压马达和前检测编码器,后销轮连接有后驱动液压马达和后检测编码器;前驱动液压马达和前检测编码器、后驱动液压马达和后检测编码器连接有液压驱动单元。
所述的液压驱动单元包括前向驱动单元和后向驱动单元,前向驱动单元是由第一蓄能器、前向比例换向阀、前向比例溢流阀、前向隔离阀、第二蓄能器连接构成,后向驱动单元是由第三蓄能器、后向比例换向阀、后向比例溢流阀、后向隔离阀、第二蓄能器连接构成,后向比例溢流阀和前向比例溢流阀分别与前驱动液压马达和后驱动液压马达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由比例换向阀、比例溢流阀、隔离阀、液压马达、销轮和齿条等组成无隙行走控制系统。锻造操作机的前后行走由液压马达驱动销轮在齿条上传动来实现,操作机前后行走时由前后销轮共同驱动。在前进停止时,由后销轮提供反向制动力矩,使得操作机停止平稳,此时后销轮消除了反向啮合间隙,后退时可以实现无隙行走;反之在后退停止时,由前销轮提供反向制动力矩,使得操作机停止平稳,且前销轮消除了反向啮合间隙。
操作机因自身运动质量比较大,运动惯性较大,采用销轮齿条传动,可以满足对操作机的运动特性需求。利用双轮驱动,在停止时由一个轮提供反向制动力矩,同时消除反向间隙的特点进行工作,提高了操作机行走位置控制精度,因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操作机运动时通过比例阀控制,压力过度平稳,极大减少了压力冲击和振动,提高了设备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例附图对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操作机行走无隙传动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操作机行走无隙传动装置的销轮销齿传动意图。
图中,1.前驱动液压马达;2.前检测编码器;3.第一蓄能器;4.后驱动液压马达;5.后检测编码器;6.后向比例溢流阀;7.前隔离阀;8.泵;9.后向比例换向阀;10.前后隔离阀;11.第二蓄能器;12.前向比例换向阀;13.前向比例溢流阀;14.前销轮;15.后销轮;16.齿条;17.第三蓄能器;18.后向隔离阀。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一种操作机行走无隙传动装置:包括铺设在地面上的销轴齿条16,齿条16前后的前销轮14和后销轮15,与前销轮14连接的前驱动液压马达1和前检测编码器2,后销轮15连接后驱动液压马达4和后检测编码器5。前驱动液压马达1和前检测编码器2、后驱动液压马达4和后检测编码器5连接有液压驱动单元,液压驱动单元通过检测前检测编码器2和后检测编码器5信号检测,通过计算机控制确定操作机大车前进、后退或停止。前进和后退时,由液压驱动单元驱动前驱动液压马达1和后驱动液压马达4分别驱动前销轮14和后销轮15在齿条16上运动。在前进停止时,由后驱动液压马达4驱动后销轮15提供反向制动力矩,使操作机停止平稳,且后销轮15的反向制动消除了反向啮合间隙;反之在后退停止时,驱动单元驱动前驱动液压马达1作用在前销轮14,由前销轮14提供反向制动力矩,使操作机行走换向实现无隙传动,减小了冲击,可以实现行走距离的精确控制。
如图1所示,所述的液压驱动单元包括前向驱动单元和后向驱动单元。前向驱动单元是由第一蓄能器3、前向比例换向阀12、前向比例溢流阀13、前向隔离阀7、第二蓄能器11等连接构成,后向驱动单元是由第三蓄能器17、后向比例换向阀9、后向比例溢流阀6、后向隔离阀18、第二蓄能器11等连接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4442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盘型叠式旋磁真空灭弧室
- 下一篇:一种真空灭弧室固封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