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止工件滞留静模的模具顶杆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45650.9 | 申请日: | 2011-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781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梁朝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江美利信压铸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7/22 | 分类号: | B22D17/2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伍伦辰 |
地址: | 40132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工件 滞留 模具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动模上的顶杆结构。
背景技术
压力铸造简称压铸,是一种将熔化合金液倒入压室内,以高速充填钢制模具的型腔,并使合金液在压力下凝固而形成铸件的铸造方法。压铸加工时一般需要采用一个静模和一个动模,静模和动模合模后形成工件型腔,然后在压力作用下将金属熔液压入到工件形腔内,冷却后即得到成型的工件。
产品成型好后,产品在静模模型腔和动模型腔中都存在一定的包紧力,开模时,在静模型腔内的产品通过压射杆的推动力将产品从静模型腔中推出来,并使产品完全滞留在动模型腔上,而在动模型腔内就要根据产品的结构设计合理的顶杆,最后在顶杆推动力的作用下,将产品顶出动模型腔,从而得到产品,压射杆和顶杆均用于辅助产品从动静脱模的作用。其中,模具开模后,压射杆会随着动模的运动而向左运动,从而将产品从静模型腔推出,使产品完全保留在动模型腔内,然后动模内的顶杆再通过压铸设备推动机构将产品从动模型腔内推出,最后取出工件。其中顶杆就仅仅具有一个将产品从动模型腔内推出的功能。
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产品,它在动模面和静模面都有一个深的型腔,动静模分开时,虽然有压射杆的推动力推动产品,由于产品在静模型腔内的包紧力太大,压射杆的推动力往往不能平衡地把产品从静模里推出来,导致压射杆经常会把产品的余料柄推断,而产品依然留在静模型腔内,造成模具需要下模维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能够辅助复杂的产品从静模型腔脱模的模具顶杆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防止工件滞留静模的模具顶杆结构,包括一根长条形的顶杆本体,顶杆本体具有一个与动模固定板连接的第一端和一个用于推动产品从动模内脱模的第二端;其特点在于,所述第二端端头具有一个大断面端向外的楔形块。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顶杆本体的第二端向外的楔形块在产品成型时,自然会形成一个与顶杆楔形块相互配合的结构形状,该产品上的形状通过后续的清理工序可以消除,其作用与产品余料柄作用比较类似,都是起到辅助的作用。由于顶杆本体的第二端上具有一个大断面端向外的楔形块,故该楔形块的顶杆在动静模分开时,会对产品产生一个勾力,将产品从静模型腔内勾出,弥补单独靠压射杆推动力推出产品不平衡的不足。避免了产品被滞留在静模型腔内。同时,当产品从动模型腔脱模时,该顶杆将产品从动模型腔推出的功能保持不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顶杆能够同时辅助产品从静模型腔和动模型腔内脱模,避免产品滞留在静模型腔内;同时本实用新型的顶杆结构简单,只需在现有顶杆的基础上加工即可得到,具有实施方便,成本低廉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防止工件滞留静模的模具顶杆结构,包括一根长条形的顶杆本体1,顶杆本体1具有一个与动模固定板连接的第一端2和一个用于推动产品从动模内脱模的第二端3;所述第二端3端头具有一个大断面端向外的楔形块4。
另外,具体实施时,所述楔形块可以做为图1所示的具有一个斜面的楔形块,也可以是做为具有两个斜面的楔形块,应视为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另外,将所述楔形块改设为整体带弯曲的弯钩状,应视为本技术方案的同等变形,仍然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江美利信压铸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大江美利信压铸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456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重力铸造机锁紧机构
- 下一篇:熔模铸造多工位自动制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