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介质臭氧发生单元及臭氧发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50489.4 | 申请日: | 2011-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223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丁香鹏;王承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国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13/11 | 分类号: | C01B13/11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崔滨生 |
地址: | 26603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介质 臭氧 发生 单元 臭氧发生器 | ||
1.一种双介质臭氧发生单元,包括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介质管和第二介质管;所述第一介质管插在所述接地电极中,所述第二介质管插在所述第一介质管中,所述高压电极插在所述第二介质管中;所述第一介质管与所述接地电极之间形成第一放电气隙,所述第二介质管与所述第一介质管之间形成第二放电气隙,所述高压电极与所述第二介质管之间形成第三放电气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介质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介质管上设置有多个支撑带,所述支撑带缠绕在所述第二介质管的外部形成螺旋形结构;所述第二介质管插在所述第一介质管中后,所述支撑带紧密的抵靠在所述第一介质管的内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介质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放电气隙的厚度为0.15毫米-0.5毫米,所述第二介质管上每隔0.5米-0.6米缠绕有所述支撑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介质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管上设置有第一螺旋支撑装置,所述第一介质管通过所述第一螺旋支撑装置设置在所述接地电极中;所述高压电极上设置有第二螺旋支撑装置,所述高压电极通过所述第二螺旋支撑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介质管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介质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支撑装置为缠绕在所述第一介质管上的第一金属细条;或者,所述第一螺旋支撑装置为固设在所述第一介质管上的第一金属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介质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旋支撑装置为缠绕在所述高压电极上的第二金属细条;或者,所述第二螺旋支撑装置为固设在所述高压电极上的第二金属弹簧;或者,所述高压电极为螺杆结构,所述螺杆结构中凸出的螺纹为所述第二螺旋支撑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介质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螺旋支撑装置为缠绕在所述高压电极上的第二金属细条时,所述高压电极上开设有螺旋凹槽,所述第二金属细条位于所述螺旋凹槽中。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介质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管上设置有第一透气支撑套,所述第一介质管通过所述第一透气支撑套设置在所述接地电极中;所述高压电极上设置有第二透气支撑套,所述高压电极通过所述第二透气支撑套设置在所述第二介质管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介质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气支撑套和所述第二透气支撑套可以为金属丝制成的网套结构或金属制成的具有孔隙结构的套结构。
10.一种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双介质臭氧发生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国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国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50489.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龙珠形绿茶的生产方法
- 下一篇:太阳能灯空气净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