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性能矢量变频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54608.3 | 申请日: | 2011-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344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培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淄博三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P27/04 | 分类号: | H02P27/04;H02M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博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性能 矢量 变频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变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性能矢量变频器。
背景技术
在当前的科技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生产离不开潜水泵、潜污泵、潜油泵等潜液泵类,与普通泵类相比,此种泵类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液体负载同时是泵体的冷却剂,即此种泵类不适合长时间空载运行,空载运行时,一方面由于缺少液体负载的冷却作用,一般十几分钟内就会被烧毁,严重影响泵体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由于泵体的空载运转将极大的浪费电能。
随着电子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大多采用矢量变频器为交流电机提供调压调频的电源,实现交流电机的励磁电流和力矩电流分开精确控制。而目前所采用的变频器包括变频输出电路和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包括CPU单元和故障信息检测模块,CPU单元根据故障信息检测模块的信号控制逆变单元的电源输出,以实现对电机等用电设备的过电压、欠电压、过负载、过转矩、过电流等保护。在实际应用中,此种变频器实现了对普通泵类的科学控制,却无法实现对上述潜液泵类的欠载保护,以及节能控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性能矢量变频器,能够实现潜液泵类的欠载保护和节能控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高性能矢量变频器,包括变频输出电路和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包括CPU单元和信号采集单元,CPU单元根据信号采集单元的信号控制变频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信号采集单元包括欠载检测模块,欠载检测模块联接变频输出电路的输出端。
优选的,欠载检测模块为电流传感器。
优选的,还包括PLC模块,PLC模块完成与CPU单元之间控制命令的交互传递。
优选的,还包括信息显示模块,信息显示模块显示CPU单元的运行参数信息。
优选的,还包括键盘模块,键盘模块为CPU单元提供参数设定值。
优选的,信号采集单元还包括故障信息检测模块,故障信息检测模块为CPU单元提供故障信息。
优选的,还包括通讯模块,通讯模块实现CPU单元与上位机间的信息交互,用于变频器的远程监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信号采集单元中包括了欠载检测模块,欠载检测模块联接变频输出电路的输出端,实现了欠载检测模块实时检测变频输出电路的电源输出端的载荷参数,从而使CPU单元根据载荷参数进行计算、协调之后对变频输出电路发出控制命令,并转换为对电机的频率、电压、电流的输出控制,完成泵的启停控制,实现泵的欠载保护和节电控制。
2、由于欠载检测模块采用电流传感器形式,使系统的检测控制更为直接、简单易行。
3、由于采用PLC模块完成与CPU单元之间控制命令的交互传递,使PLC模块通过内部可编程逻辑接收操作台给予变频器的启动、停机、快进、快退、复位等各种动作命令以及对外输出相关的逻辑指令。
4、由于采用信息显示模块显示CPU单元的运行参数信息,提供了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更直观的显示运行频率、输出电流、输出电压等各状态信息、故障信息、操作进程、内部参数等信息。
5、由于采用键盘模块为CPU单元提供参数设定值,便于用户对参数的修改、变频器的启动、停止、故障复位等操作。
6、由于采用故障信息检测模块为CPU单元提供故障信息,实现了电压、电流、温度等信息的检测,避免了泵发生过载、过压、欠压、过热、缺相等现象,延长了泵的使用寿命。
7、由于采用通讯模块完成CPU单元与上位机间的信息交互和对变频器的远程监控,使用户可以远程监控变频器的运行情况,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中标记:1、CPU单元;2、变频输出电路;3、PLC模块;4、通讯模块;5、信息显示模块;6、键盘模块;7、信号采集单元;71、欠载检测模块;72、故障信息检测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淄博三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淄博三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546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