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62929.8 | 申请日: | 2011-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332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卢忠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煜森精密端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213;H01R4/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 11301 | 代理人: | 刘祖芬 |
地址: | 52385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缆 连接器 导电 端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线缆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特别是指一种可增加线缆连接器端子与线缆间的接触固定强度的线缆连接器的导电端子。
背景技术
为满足消费类电子市场的独特需要,电子厂商间开始制定新的专用于数码视频/音频传输标准。DiiVA技术能够通过单一连接器传输高清视频和多通道音频,主要面向下一代消费电子市场。
由于为了满足传输高清视频及音频,因此目前连接器的端子数量较多,结构较为复杂,同时体积也随之缩小,因此线缆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于制造、组装时,往往须耗费较多的制造成本及组装成本,不利于新规格的推广与使用。
此外,由于上述结构复杂的线缆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当使用者于操作使用上稍有不甚时,则容易造成线缆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损坏,造成使用者于操作使用上的不便。
另外,由于线缆连接器与线缆间的连接方式通过端子将线缆刺破后,与线缆内的金属线体相互接触,达到端子与线缆间的接触,当线缆连接器的接触端子数量过多时,端子与线缆间的卡合接触则成为一个须克服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导电端子上钩体的结构设置,使其一方面得以将线缆定位,另一方面则可伸入线缆内,确保导电端子与线缆间的接触保持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包含有固定部、自固定部一侧延伸的接触部及自固定部另一侧延伸的连接部,该连接部上折弯有钩体,其中,该钩体包含有自连接部末端折弯的第一钩体、第二钩体及第三钩体,第一钩体与第二钩体间形成一个凹槽,而第三钩体则与第一钩体及第二钩体形成一个间距,三个钩体间略成三角形状排列。
于一实施例中,该导电端子设置于线缆连接器内,该线缆连接器包含:线缆连接模块,其包含有基座、对接头、穿设于基座内的数个线缆、夹板及与线缆电连接的导电端子,该导电端子安装于对接头上,该夹板将对接头及基座卡扣盖合连接固定;将线缆连接模块盖合的上盖体及下盖体;以及将上盖体、下盖体盖合遮蔽的绝缘上盖及绝缘下盖。
于一实施例中,该基座上设有线缆容置槽,线缆容置槽贯穿基座一侧。
于一实施例中,该对接头体积大小为DiiVA的规格,该对接头表面设有导电端子容置槽。
于一实施例中,该导电端子的固定部固定于对接头,该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外露于对接头。
于一实施例中,该基座的线缆容置槽两侧分别形成有卡扣凹部,对接头后端形成有对接头卡扣凹部,夹板分别形成有与基座卡扣凹部相对应的卡扣凸部及与对接头卡扣凹部相对应的对接头卡扣凸部,使该夹板分别与基座及对接头相互卡扣固定。
于一实施例中,该上盖体前端形成有与对接头相互对应的套接口,而后端形成有能将基座及夹板遮蔽盖合的上遮蔽部。
于一实施例中,该下盖体形成有与上遮蔽部相互对应的下遮蔽部。
于一实施例中,该上盖体的上遮蔽部外缘折弯有连接部,该上遮蔽部还延伸有线缆上包覆部。
于一实施例中,该下盖体外缘也折弯有能与上盖体连接部相互卡扣固定的卡扣部,而下遮蔽部上又延伸有与线缆上包覆部相互卡扣固定的的盖合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线缆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其结构简单,于制造、组装时也简易,可降低制造成本及组装成本;使用者于操作使用上也方便;并且可增加线缆连接器端子与线缆间的接触固定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另一角度导电端子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部份零件组合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盖体分解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立体组合结构示意图。
其中:
1线缆连接模块 11基座 111线缆容置槽
112卡扣凹部 12对接头 121导电端子容置槽
122对接头卡扣凹部 13导电端子 131固定部
132接触部 133连接部 134后端钩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煜森精密端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煜森精密端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629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