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氚样品蒸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67097.9 | 申请日: | 2011-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301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余卫国;周银行;胥全敏;钟志京;王和义;郭洪波;丁兰岚;廖小华;辉永庆;龙素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B01D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利中心 51210 | 代理人: | 翟长明;韩志英 |
地址: | 6219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样品 蒸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核设施外环境的监测装置的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节能高效氚样品蒸馏装置。适用于环境空气中氚和环境水中氚的样品的前处理。
背景技术
氚环境监测指的是核设施外环境的监测应用。由于自然环境中氚的浓度很低,取样与制样技术对于测定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对于环境大气中的氚化水的取样,基本采用装有干燥吸附剂(例如:硅胶等)的吸附器进行自然吸附,不需要任何动力的进行被动式取样。测定时,将吸附在吸附剂里的吸附水和冷指表面冷凝物或霜进行处理,然后测定其比活度,根据解析或冷凝液的同位素分馏系数和当时环境的条件,可以确定空气中氚浓度。这一方法可以测到空气中较低氚浓度,但需将被捕集的水蒸气从吸附剂中蒸馏解析出来,再进行测量。现有技术中,将水蒸气从吸附剂中蒸馏出来的方式一般是依照GB 12375-90氚的分析方法,使用单井型电炉,这种方式一次只能处理一个样品,制样效率低,且该蒸馏系统不能对加热温度进行准确控制,升温慢,保温差、耗能高、周期较长、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已有技术中氚样品的制样效率低,温度控制不准确、升温慢、保温差、耗能高、周期较长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氚样品蒸馏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节能高效的氚样品蒸馏装置,所述的装置含有铸铝电加热单元、冷凝收集单元、真空集气单元、电源与温控装置单元以及连通各单元的集气导管;其中,铸铝电加热单元包括有铸铝电加热器、数个样品蒸馏井、活动设置于样品蒸馏井中的样品蒸馏容器,在铸铝电加热器的铸铝管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冷凝收集单元包括低温冷井和样品冷凝收集器,样品冷凝收集器活动安装于低温冷井中;真空集气单元包括真空阀、真空泵;电源与温控装置单元包括电源开关和温控仪;集气导管Ⅰ一端与样品蒸馏容器连接、另一端与样品冷凝收集器连接;温控仪与铸铝电加热器中的温度传感器相连接;样品冷凝收集器还通过集气导管Ⅱ与真空集气单元中的真空阀连接,真空阀外接真空泵;所述的样品冷凝收集器的数量与样品蒸馏井的数量相对应;铸铝电加热器外表面还设置有提高热效率的保温套。
所述的铸铝电加热器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实现工作温度的精确自动控制。
所述的铸铝电加热器中设置的样品蒸馏井的数量为2~9个。
本实用新型的铸铝电加热器的外表面还设置有保温套,使热效率更佳;铸铝电加热器是由镍铬电热丝和改性镁粉及铸铝管组成的电加热器;样品冷凝收集器还连接有真空阀和真空泵,以进一步提高蒸馏效率;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特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样品蒸馏井同时工作,可以同时处理多个样品,提高了前处理制样效率近3倍,缩短了环境氚监测制样时间约2/3,达到了加快监测速度,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的铸铝电加热器可以由镍铬电热丝和改性镁粉及铸铝管组成;采用了铸铝材料加热,铸铝电加热器以管状电热元件为发热体,用优质铝合金材料为外壳经压铸成型的电加热器,铸铝电加热器是一种高效热分布均匀的加热器,热导性极佳的金属合金,确保热面温度均匀,消除了设备的热点及冷点;具有长寿命、保温性能好、机械性能强、耐腐蚀、抗磁场等优点;将外散热面增加保温装置(保温套),内散热面烧结红外线这样可节约用电70%;随着蒸馏井数量的增加,耗能会更低,批量处理效率将更高。
(3)本实用新型在加热温度180℃~300℃,蒸馏冷凝收集时间5min~30min条件下,样品的平均回收率优于99%;
(4)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多个蒸馏井同时加热工作、效率高、成本低,生产安装使用方便,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样品蒸馏井 2.铸铝电加热器 3.保温套 4.集气导管Ⅰ 5.样品冷凝收集器 6.电源开关 7.样品蒸馏容器 8.真空阀 9.真空泵 10.低温冷井 11.温控仪 12. 集气导管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6709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淬火态粉末冶金件的拉伸试验夹具
- 下一篇:一种高压在线取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