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线传感的智能物联烟感一体化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67740.8 | 申请日: | 2011-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317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牟仁平;常清;曹茁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紫光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17/10 | 分类号: | G08B17/10;G08B2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6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传感 智能 物联烟感 一体化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监测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线传感的智能物联烟感一体化监测装置的技术。
背景技术
烟雾传感器是通过监测烟雾的浓度来实现火灾防范的,被广泛应用在城市安防、小区、工厂、公司、学校、家庭、别墅、仓库、资源、石油、化工、燃气输配等众多领域。
烟雾传感器通常都采用吸顶方式安装在楼道或室内的天花板上,并通过线缆连接到监控终端,当烟雾传感器监测到所在区域有烟雾时,即通过线缆向监控终端发送警示信号,以通知管理人员及时应对。
现有烟雾传感器的缺陷在于:由于烟雾传感器与监控终端是通过线缆连接的,施工时需要人工布线,一方面会损坏原有装潢,另一方面施工时间也较长,安装很不方便,而且如果楼内有火灾发生时,如果烟雾传感器还未监测到烟雾时,烟雾传感器与监控终端之间的线缆已断路,那么烟雾传感器也无法发出警示信号,其运行可靠性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装方便、快速,且运行可靠性高的无线传感的智能物联烟感一体化监测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无线传感的智能物联烟感一体化监测装置,包括监控终端,及至少一个烟雾监测单元,
所述监控终端内置有一监控端无线通信模块,并设有音频信号输出口,其音频信号输出口接到一外部扬声器;
每个烟雾监测单元均包括一单片机、一烟雾传感器、一监测端无线通信模块,所述单片机设有数据采集口和通信接口,其数据采集口连接本单元的烟雾传感器,其通信接口经本单元的监测端无线通信模块无线连接内置于监控终端的监控端无线通信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监控终端是计算机。
进一步的,所述监控端无线通信模块、监测端无线通信模块均为ZigBee通信芯片。
进一步的,所述烟雾传感器是离子式烟雾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传感的智能物联烟感一体化监测装置,由于烟雾监测单元是采用无线通信方式连接监控终端的,因此烟雾监测单元与监控终端之间无需布线,安装方便、快速,且不会损坏原有装潢,而且运行可靠性也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传感的智能物联烟感一体化监测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传感的智能物联烟感一体化监测装置中烟雾监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相似结构及其相似变化,均应列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无线传感的智能物联烟感一体化监测装置,包括监控终端1,及至少一个烟雾监测单元2,
所述监控终端1内置有一监控端无线通信模块,并设有音频信号输出口,其音频信号输出口接到一外部扬声器;
每个烟雾监测单元2均包括一单片机3、一烟雾传感器4、一监测端无线通信模块5,所述单片机3设有数据采集口和通信接口,其数据采集口连接本单元的烟雾传感器4,其通信接口经本单元的监测端无线通信模块5无线连接内置于监控终端1的监控端无线通信模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监控终端1是计算机,所述监控端无线通信模块、监测端无线通信模块5均为ZigBee通信芯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烟雾传感器4是离子式烟雾传感器,其型号为NIS-09C。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体实施时,将监控终端安装在管理人员办公室内,各个烟雾监测单元2以吸顶方式固定在所需监测区域的天花板上即可,无需布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某个烟雾监测单元2中的单片机3通过本单元的烟雾传感器4监测到其所在监测区域内有烟雾时,即通过本单元监测端无线通信模块5向监控终端1发送警示信号;
监控终端1收到烟雾监测单元2发来的警示信号后,即从其音频信号输出口输出警示音频信号至外部扬声器播放,以通知管理人员及时应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紫光智能系统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省紫光智能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677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