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线材夹送辊的出口弯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72328.5 | 申请日: | 2011-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165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严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9/14 | 分类号: | B21B3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5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材 夹送辊 出口 弯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速线材夹送辊输送设备。
背景技术:
高速线材生产过程中成品线材经过成品道次轧制后要通过导槽、水冷线水箱、夹送辊及其进口导卫和出口弯管、吐丝机等设备后,最终由吐丝机成圈后在风冷线上进行控制冷却。由于高速轧制后成品线材温度极高(轧材出精轧机约1100度),经水冷线冷却后表面温度仍然较高(吐丝温度约880度以上)。线材出精轧机经水冷线至夹送辊约62米长,线材在该段运行走直线,为了能将线材导入倾角20°布置的吐丝机以便成圈,夹送辊出口导管必须做成带弯曲弧形的。
现有出口导管为管座、管座上安装固定的出口管、弯管组成。弯管前段、中段为弧形管,弯管后段为直管,三段连体。弯管后段与出口管对接。由于线材出夹送辊经出口弯管时要改变走向,线材紧贴弯管内壁的上弧面并产生滑动摩擦来实现变向。通过现场实践和分析,正常状态下成品表面刮伤的产生90%以上集中在夹送辊弯管位置。尤其是大规格(φ12mm以上)产品表面擦伤概率更大,影响更多,因为规格越大,由于惯性运行越易紧贴弯曲弧形的上表面,也就越容易造成擦伤缺陷。因此不时有产品因表面擦伤被改判不合格或降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线材夹送辊的出口弯管装置。
本实用新型方案是:包括管座、管座上安装固定的出口管、弯管,其特征在于:在弯管前段的前部、弯管中段的中部上管壁上分别开设一个水平向轴心线的弧形缺口,在弧形缺口外安装有导轮装置;导轮装置由导辊、辊轴、限位垫片组成,导辊中部为内凹圆弧面、左右部为圆柱面,在过导辊轴心线与弯管弧形缺口处的弯管轴心线垂直形成的截面上,导辊内凹圆弧线处于弯管内圆形成的空间内,导辊左右部圆柱面外圆面处于弯管弧形缺口处管壁外相邻空间位置并保持间隙配合状态;导辊中央通孔内动配合套着辊轴,辊轴一端设置有轴肩,轴肩外端的螺纹柱拧合在管座对应位置增设的螺纹孔中,辊轴另一端动配合套有限位垫片,限位垫片外侧的辊轴为台阶轴状的螺纹柱,一个螺母拧合固定在所述螺纹柱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一、使用新型弯管装置消除了红钢在弯管内由于摩擦造成的刮伤。二、由于滚动摩擦减小摩擦阻力延长了弯管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旋转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结构包括管座3、管座3上安装固定的出口管1、弯管2,其特征在于:在弯管2前段的前部、弯管2中段的中部上管壁上分别开设一个水平向轴心线的弧形缺口,在弧形缺口外安装有导轮装置;导轮装置由导辊4、辊轴5、限位垫片6组成,导辊4中部为内凹圆弧面、左右部为圆柱面,在过导辊4轴心线与弯管2弧形缺口处的弯管2轴心线垂直形成的截面上,导辊4内凹圆弧线处于弯管2内圆形成的空间内,导辊4左右部圆柱面外圆面处于弯管2弧形缺口处管壁外相邻空间位置并保持间隙配合状态;导辊4中央通孔内动配合套着辊轴5,辊轴5一端设置有轴肩,轴肩外端的螺纹柱拧合在管座3对应位置增设的螺纹孔中,辊轴5另一端动配合套有限位垫片6,限位垫片6外侧的辊轴5为台阶轴状的螺纹柱,一个螺母拧合固定在所述螺纹柱上。
对原有弯管2装置进行改造,对红钢在弯管2内走线进行模拟在受力最大点位置加装滚动导辊4使红钢在该点与导辊4接触,将原有红钢与弯管2内壁的滑动摩擦变成与导辊4的滚动摩擦减少摩擦阻力达到减少弯管2内壁对红钢表面刮伤的目的。
利用电脑制图模拟红钢在弯管2内的走行曲线,确定受力点作为导辊4定位基本点;根据原有备件的图纸和装配尺寸在确定位置设计加装导辊4(包括导辊4直径、宽度、孔型弧度、轴承选型、润滑和冷却等)。上线使用过程情况跟踪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修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723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加速多核CPU抗软错误测试的方法
- 下一篇:缩微智能车辆寻线控制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