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屋顶湿地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73554.5 | 申请日: | 2011-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910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杜建强;武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德华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D11/02 | 分类号: | E04D11/02;E04D13/068;E04D13/16;C02F3/3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王玉国;陈忠辉 |
地址: | 21502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屋顶 湿地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处理雨水的屋顶湿地系统,属于环保工程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屋顶湿地是一种利用建筑物或构筑物顶部平台进行的一种新型的用于雨水处理的形式,其结合绿化和人工湿地处理功能于一体,绿化是以土地为载体的环境建设;人工湿地是一种生态的水处理技术;雨水处理是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符合节水型社会所提倡的中水回用政策,也是绿色建筑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认为屋顶湿地是一种生态建筑的绿色技术。
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很多,主要有:1)物理法:如雨水砂缸过滤、雨水气浮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多是需要反冲洗,设备投资大、运行成本高,能耗大,需要反冲洗的高压水泵,有时效率欠佳,还伴有噪声和振动等;2)化学法:利用絮凝剂的絮凝沉淀、雨水的强氧化剂等,该方法存在二次污染,另外,污泥需要运输和二次处理,运行成本较高;3)生物-生态法:如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膜技术、生物盘技术等,往往需要在收集雨水后再占用土地建设构筑物,有的还需要曝气、反冲洗和清泥等措施,同样是能耗较大,运行成本高,还占用土地,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环境下,更体现了屋顶湿地系统技术的先进性。
利用屋顶湿地处理雨水是近年来污水处理的新领域,是生态工程技术的又一次实践和发展,解决了生态工程,尤其是人工湿地技术占地面积大的缺点,利用屋顶空地,延续了人工湿地技术无二次污染、能耗低、投资省、处理稳定、使用年限长等生态技术的优点,更增加了屋顶绿化的夏季降温冬季保温作用,更为城市日益稀缺的绿化面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减少CO2的排放量,成为城市中有效的城市氧吧;又将屋顶和地面收集的雨水回收利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利用屋顶势能可以直接布水到绿化灌溉、冲厕等用水点,无需再加动力设备,除实现雨水回用的节水功能外,也为节能作出更大的贡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处理雨水的屋顶湿地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屋顶湿地系统,特点是:建筑屋顶铺设有防水层,防水层上铺设隔根层,隔根层上面铺设排水槽,排水槽上依次铺设生态填料层和混合填料层,混合填料层上架设布水主管和布水支管,与布水主管相连通的布水支管以辐射状横向排列,布水主管和布水支管上铺设有植物载体,植物载体上载种有植物,布水主管通过管道与进水渠连接,排水槽通过管道连接到出水渠。
进一步地,上述的屋顶湿地系统,其中,所述生态填料层的厚度为100mm~350mm,混合填料层的厚度为100~200mm。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屋顶湿地系统,其中,所述隔根层的厚度为10~20mm。
再进一步地,上述的屋顶湿地系统,其中,所述植物载体为束状编织物块。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体现在:
①充分利用生态技术,一方面通过人工湿地处理雨水,资源化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提供清洁水源;另一方面通过湿地植物和绿化环境,提供生态氧吧的效益;作为人工强化湿地系统,有污水处理的功能,可以依据要求和现场情况,收集雨水,将雨水净化达到建筑中水回用的标准,用于冲厕、绿化灌溉,景观水补充水源等,减少了清洁水源的使用量,降低了日常管理费用,也符合节水型城市的要求,也可以为绿色建筑的指标;
②整个系统采用轻质的材料设于屋顶上,填料层是多孔疏松的介质,孔隙率大于75%,保有空气层;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功能,可以降低建筑物夏季和冬季的空调等能耗;
③屋顶湿地的覆盖,能够有效防止城市酸雨和暴晒等造成的屋顶混凝土老化,隔热层和防水层的卷材脆化等问题,延长屋顶材料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系统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图1的A-A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德华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德华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735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