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T型槽结构吸附式空心静子叶片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75190.4 | 申请日: | 2011-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684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黄晓君;王雅谋;刚铁;梁明杰;赵雷;吴长方;刘公博;张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4D29/26 | 分类号: | F04D29/26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任玉龙 |
地址: | 110015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构 吸附 心静 叶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风扇或压气机静子叶片结构设计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T型槽结构吸附式空心静子叶片。
背景技术
现有的常规压机结构不能满足对发动机性能不断增长的标准和要求,新型飞机发动机级数少,风扇压气机的级压比大,气流折转角大,非设计转速气流分离明显,影响非设计转速的发动机稳定性。压气机吸附的原理是通过减小激波-附面层的相互干扰,提高叶片负荷,增加级压比;采用较少的叶片数即可达到级效率和压比的期望值,从而大幅度减轻风扇/压气机的质量;因为级数减少,使压气机轴向长度缩短,进而使发动机质量大大减轻。
在吸附式风扇/压气机研究方面,目前多见的还是数值模拟理论计算方面的文献资料,在国内外文献资料中都没有见到吸附式风扇压气机结构设计的内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压气机稳定工作范围,提高压气机性能,特提供了一种T型槽结构吸附式空心静子叶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T型槽结构吸附式空心静子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T型槽结构吸附式空心静子叶片,采用焊接方式加工,材料为不锈钢1Cr11Ni2W2MoV,结构上分为叶背侧1、叶盆侧2、上 缘板3、下缘板4四个单件,其中叶背侧1设置有吸附孔6;
叶盆侧2与叶背侧1焊接后形成空腔,成为空心静子叶片,通过吸附孔6将分离干扰气体从流道中抽离,以提高压气机气动性能及稳定性;
通过在风扇/压气机中发生分离的叶片表面设置抽吸孔,将流动紊乱区域的部分流体抽出,从而使附面层分离延迟甚至消除。
上缘板3、下缘板4按T型槽式静子叶片设计,叶背侧1、叶盆侧2两零件为薄壁结构,壁厚1mm,叶背侧1与叶盆侧2在前后进气边处经钎焊联接成一体形成叶身组件,在叶盆侧2和叶背侧1之间形成叶片空腔,上缘板3和下缘板4及空心静子叶身焊接成空心静子叶片;在叶背侧1和叶盆侧2之间形成叶型形状的空腔,空腔弦向长度68mm;如图1、图2、图3所示。
所述的叶背侧1单件在与叶盆侧2焊接成一体之前先在叶背侧1靠近后缘位置沿叶高方向开两排吸附孔6,吸附孔6距离排气边弦向9~16mm范围内,沿叶高方向133mm内均匀排布两排长圆形吸附孔6,第一孔距离上缘板3叶根处沿叶高方向6mm,吸附孔6孔长13mm孔宽2mm,第一排7孔,第二排6孔,沿叶高方向孔间距8mm,弦长方向孔间距3mm;吸附孔6的位置为附面层气流分离位置,吸附孔6开孔面积及空心叶片空心率按1%~4%流量确定。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
如图5所示为静子叶片在机匣中的装配图,流道中气体通过静子叶片叶背侧1开通的槽孔将附面层紊流分离气体引至空心静子叶片 空腔内,之后通过叶片上缘板3的型孔抽入外环机匣的集气腔内。
不锈钢材料T型槽结构吸附式静子叶片由四个单件经钎焊联接组合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T型槽结构吸附式空心静子叶片,适应现有工艺条件易于成型,且加工周期短,成本低,工艺成熟,可以提高级压比,改善工作稳定性或适用性,避免高、低周疲劳,以及降低噪声。可以实现对气流分离的主动控制技术,改善气动性能,减轻重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T型槽结构吸附式空心静子叶片实体模型示意图;
图2为吸附式静子叶片弦向剖面投影图;
图3为叶背侧零件(从叶盆侧望向叶背侧);
图4为吸附式空心静子叶片(叶盆侧未显示);
图5为吸附式空心静子叶片装配应用图;
图中7为吸附气流通道,8为吸附式空心静子叶片;9为气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T型槽结构吸附式空心静子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T型槽结构吸附式空心静子叶片,采用焊接方式加工,材料为不锈钢1Cr11Ni2W2MoV,结构上分为叶背侧1、叶盆侧2、上缘 板3、下缘板4四个单件,其中叶背侧1设置有吸附孔6;
叶盆侧2与叶背侧1焊接后形成空腔,成为空心静子叶片,通过吸附孔6将分离干扰气体从流道中抽离,以提高压气机气动性能及稳定性;
通过在风扇/压气机中发生分离的叶片表面设置抽吸孔,将流动紊乱区域的部分流体抽出,从而使附面层分离延迟甚至消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751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