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重型载货汽车发动机前支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82130.5 | 申请日: | 2011-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683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刘刚;李豫滇;李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毕节地区力帆骏马振兴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陈左 |
地址: | 551713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型 载货 汽车发动机 支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支承装置,特别是一种重型载货汽车发动机前支承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支承装置,不但要承受发动机的重量,而且还要承受发动机输出给汽车传动系统扭矩的反力,汽车发动机前支承承受了很大部分的发动机的重量及反力。目前载货汽车发动机通常所采用的发动机前支承装置为:发动机分别用两件缓冲胶垫支承在左右对称的发动机前支承体总成上,两发动机前支承体总成为悬臂梁结构。重型载货汽车所使用的均为大马力柴油机,其重量大、扭矩大,对发动机前支承的要求更高。并且随着重型载货汽车发动机强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废气涡轮增压装置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发动机的重量及扭矩越来越大。导致目前所用的发动机前支承装置安装位置的车架纵梁变形,发动机前支承体总成发生位置下坠,汽车传动系统相关参数发生改变,致使传动系统相关部件噪声及磨损加大,缓冲胶垫损坏现象较为普遍。有时甚至出现发动机前支承体总成发生断裂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重型载货汽车发动机前支承装置,它能克服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重型载货汽车发动机前支承装置,其特征是有一根无缝钢管弯曲成形的主梁作为发动机前支承体总成,主梁的两端分别焊接有一块钢板制作的连接板,在靠近主梁两端连接板处对称焊接有左支承板及右支承板;在左支承板和右支承板的上部分别焊接一块矩形加强板,矩形加强板将左支承板及右支承板与两端的连接板牢固地连为一体;在主梁两端下部,分别焊接一块钢板制作的三角加强板以增强其连接强度;发动机前支承体总成置于左、右纵梁内侧安装在车架上。
所述的左支承板及右支承板互相对称,左支承板及右支承板靠主梁的一个面制作成圆弧形以保证与主梁较好地贴合焊接。
所述的主梁用具有较大直径和一定壁厚的无缝钢管制作。
分别在左支承板及右支承板上用两件螺栓、平垫圈、弹簧垫圈及螺母安装一件缓冲胶垫,吊装发动机,将发动机两前支脚置于安装在左支承板及右支承板上的缓冲胶垫上,并用专用螺栓穿过发动机前支脚上的螺栓孔与缓冲胶垫连接,以保证连接的可靠性。由于发动机前支承体总成的主梁置于发动机油底壳前面、皮带盘下面,与油底壳及发动机其它部件不会发生位置干涉。并且其最低点远高于发动机油底壳后端的最低点,不会影响汽车的通过性。这种发动机前支承体总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发动机前支承体总成位置下坠及断裂的现象不再发生,汽车的使用可靠性及发动机支承相关部件的使用寿命得到了极大提升。并且发动机前支承体总成在车架上相当于一件车架横梁,可以提高车架该位置的强度和刚度,提高车架的使用寿命,该装置可以广泛应用于重型载货汽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支承装置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图1中I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支承体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图3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图3的左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图3的K向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图3的A-A剖面图。
图1~7中各标号为:1-车架左纵梁,2-发动机前支承体总成,3-缓冲胶垫,4-发动机,5-M14×40螺栓,6-φ14平垫圈,7-φ12弹簧垫圈,8-M14螺母,9-车架右纵梁,10-专用螺栓,11-M8×25螺栓,12-φ8平垫圈,13-φ8弹簧垫圈,14-M8螺母,21-连接板,22-矩形加强板,23-左支承板,24-三角加强板,25-主梁,26-右支承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7所示,需安装的部件发动机4及本装置的安装基体车架左纵梁1和车架右纵梁9用双点划线表示,做透明状处理。发动机前支承体总成2用一根具有较大直径的无缝钢管弯曲成形后作为主梁25,主梁的两端分别焊接有一块钢板制作的连接板21;在靠近主梁两端连接板处对称焊接有用钢板制作的左支承板23及右支承板26;在左支承板及右支承板上部,分别焊接一块钢板制作的矩形加强板22,将左支承板及右支承板与两端的连接板牢固地连为一体;在主梁两端下部分别焊接一块钢板制作的三角加强板24以增强其连接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毕节地区力帆骏马振兴车辆有限公司,未经毕节地区力帆骏马振兴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821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耐酸耐高温的水浴槽
- 下一篇:一种取暖器热辐射自动测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