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止退弹片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82809.4 | 申请日: | 2011-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266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励国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励国庆 |
主分类号: | F16B39/26 | 分类号: | F16B39/26 |
代理公司: | 杭州之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6 | 代理人: | 朱枫 |
地址: | 315322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弹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零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用于螺纹连接装置的止退弹片。
背景技术
在机械领域,螺纹连接是最常见的连接方式之一,它通常包括螺栓部件和螺母部件,通过内外螺纹来连接或分开。对该类产品来说,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如何防止其松开。在螺栓螺母工作过程中,有可能受到持续的震动,也有可能热胀冷缩时因不同的膨胀率而产生间隙,或其他各种情况导致连接产生松动。现有技术中最常用的办法是在螺栓和螺母之间放置弹性垫圈,垫圈受压后变形,产生一个轴向的力,从而防止螺母发生周向的运动。这种情况下垫圈的弹力与螺母运动趋势是垂直的,防松效果不佳;且弹性垫圈容易老化,失去弹性,也就没有防松的作用了。
中国专利CN2536834公开了一种防松自锁螺纹,其对螺纹牙底和牙顶之间的倾角做了改进,将螺栓和螺母的螺纹牙型固定在60度,以消除螺纹牙底和牙顶之间的间隙,使得整个螺纹夹紧负载分配均匀,来提高防松性能。这种方案的缺点是对加工精度的要求高,加工难度加大,一旦生产出的螺栓和螺母牙型达不到规定的角度,就起不到防松效果。同时,它对安装环境的要求也过高,如果安装过程中有杂物进入螺纹中,该设计也就没有意义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止退弹片,可以令螺纹连接装置长期有效地达到防松目的。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止退弹片,其特征在于:其本体为一截面为折线的金属薄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是:止退弹片的下部具有突起的定位点和翘起的舌片。
对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止退弹片上端的一侧带有一向内弯折的弯折部。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止退弹片插入具有周向卡槽的螺栓中,令其上部伸出卡槽外;同时使用具有止退圈的螺母,当螺母旋转时,与本实用新型的止退弹片相配合,将止退弹片压弯,使得止退圈能作顺时针旋转;而当止退圈欲作逆时针旋转时,止退弹片弹起,抵住止退齿的短边,令其不能逆时针旋转,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螺纹倒转。止退弹片下部的定位点、舌片,使其能更好地固定在卡槽内。止退弹片上端的弯折部与止退圈前端的倒角相配合,为内螺纹部件提供了一个切入角,使其能顺利地与止退弹片相接触并将其压弯,从而进一步顺时针旋转前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从根本上防止了螺纹部件倒转,具有极佳的防松效果。同时,止推弹片不会因材料老化而失去作用,可以长期地起到防松作用。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为本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C-C截面图。
图3为螺母结构示意图。
图4为螺母D-D截面图。
图5为螺母D-D截面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止退弹片结构示意图。
图7为止退弹片A-A截面图。
图8为止退弹片B-B截面图。
图中:
1、螺栓部件 2、螺母 3、止退弹片 11、卡槽12、外螺纹 21、止退圈
22、止退齿 23、内螺纹 31、止退弹片下部 32、止退弹片上部 33、止退弹片弯折部 34、止退弹片舌片 35、止退弹片定位点 36、止退弹片顶边 37、止退弹片上端。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本实施例包括一螺栓部件1和一螺母2,所述的螺栓部件1在其一端带有外螺纹12,所述的螺母2带有内螺纹23。螺栓部件1在外螺纹12后端处的圆周方向上开有两个呈中心对称的卡槽11,两个卡槽11内各设置有一止退弹片3。螺母2的前端还带有止退圈21,止退圈21由内圆周上带有重复排列的波浪状止退齿22组成;每一个波浪状止退齿22由一长边EG和一短边FG构成,具有第一端点E、第二端点F和顶点G;其中,第一端点E和第二端点F距止退圈21圆心O的距离相同,大于顶点G距止退圈21圆心O的距离,从而令第一端点E、第二端点F和顶点G构成△EFG,该△EFG中∠GEF为10度、∠EFG为85度;止退圈21的前端具有圆周方向上向内缩进为60度的倒角24,倒角24因止退圈21前端的外边高于内边而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励国庆,未经励国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828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