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油恒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85288.8 | 申请日: | 201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044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9 |
发明(设计)人: | 薛朋余;赵小平;李小亮;任春艳;孙丽;王凤魁;姚星周;张宏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凯迈(洛阳)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23/13 | 分类号: | G05D23/13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韩天宝 |
地址: | 471003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油 恒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油恒温装置。
背景技术
油耗率是发动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发动机在进行试验时,进油温度变化将对发动机油耗率产生显著的影响,为了正确评价发动机油耗率指标,需要对燃油进行恒温,目前对燃油进行恒温装置如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1996198B,公告日为2010年6月16日,名称为‘一种改进的发动机试验台架机油恒温控制方法及系统’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试验台架机油恒温控制系统,包括与发动机油进出口相连的发动机油循环系统,发动机油循环系统上设置有热交换器,以及与发动机油循环系统在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的冷却水循环系统,机油循环管路包括取油和输送管路,发动机油的输送管路上设置有具有温度传感器的电动调节阀,发动机取油管路上设置有油泵,电动调节阀通过控制由输送管路上回流到取油管路上的油来控制油温,这种结构的油路,发动机油必须经过与热交换器进行一次冷却过程,但是当发动机出口油温较低时,发动机油不需要冷却,如果在经过冷却水冷却后会对发动机的性能产生影响,造成发动机不易启动,使实验数据不准确,并且该结构只能从发动机油底壳取油,不适用于从发动机主油道取油的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控制发动机油冷却温度的机油恒温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机油恒温装置,包括热交换器、外部介质循环管路、用于与发动机的机油进出口相连通的机油循环管路,热交换器上设置有分别连通于所述的机油循环管路中和所述外部介质循环管路中的并相互进行热交换的机油换热管路、外部介质换热管路,机油循环管路包括向机油换热管路供油的主进油路和将机油换热管路中的机油送回发动机的主回油路,机油循环管路上设置有用于测量发动机进油口处油温的进油温度传感器,主回油路上设置有用于对发动机油进行比例调节控温的三通阀,主进油路分成第一、第二油路,第一油路与三通阀的其中一个进油口相连通,第二油路与机油换热管路的进油端相连通,机油换热管路的出油端与三通阀的另一个进油口相连通,三通阀的出油口与主回油路相连通。
所述的第一油路与第二油路相交处的共同进油口之前的主进油路分成两路,一路为用于从发动机主油道取油的主油道取油管路,主油道取油管路上设置有取油阀,另一路为用于从发动机底壳取油的底壳取油管路,底壳取油管路上设置有油泵、底壳进、出油阀。
机油循环管路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发动机进、出油的发动机进、出油阀、压力表、滤清器和用于注发动机油的注油口、用于注油时排气的排气口。
发动机出油阀的出口通过连通管路与发动机进油阀的进口相连通,连通管路上设置有连通阀。
所述的外部介质循环管路上设置有外部介质进、出阀,外部介质进阀处设置有外部介质过滤器。
所述的机油循环管路上连接有排污管路,排污管路上设置有排污阀。
所述的外部介质循环管路内的介质为水。
本发明的机油恒温装置,当发动机出油口的油温较低时,由三通阀控制发动机油不经热交换器冷却直接流入到发动机中,当发动机出油口的油温较高时,三通阀控制发动机油流经机油热交换器的流量与不流经机油热交换器的流量进行一定的比例混合,精确的控制了流入到发动机内的油温。
进一步,主油道取油路和油底壳取油路既可以从发动机的主油道取油,也可以从发动机的底壳取油。
进一步,设置有排污阀,能够在油质变差或长期不用时实现排污清空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凯迈(洛阳)机电有限公司,未经凯迈(洛阳)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852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侧边高度可调节的鼠标
- 下一篇:地震报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