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低电压穿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85591.8 | 申请日: | 201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739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许迎锋;张丽;岳严霜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佳讯光电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12 | 分类号: | H02J3/1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何学成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压 穿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并网发电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或风电并网控制器的低电压穿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风电和光电是目前人们最为重视的可再生能源,不仅清洁环保,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近年来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和风电并网发电系统已经开始逐渐在各地兴起。并网后,风电发电系统和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是并网中都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发电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可能给电网安全平稳运行带来不利因素,电网运行的波动也会影响风电发电系统和光伏发电系统的安全。当电网运行电压过低时,并网运行的风电发电系统或光伏发电系统如果不能很好的实现低压穿越则可能影响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
现有技术中,低电压穿越装置通常是选用有源UPS等后备电源在电压不足时对电路提供能量补充,这种有源的UPS部件通常需要电子电路进行控制,使用寿命短,稳定性和可兼容性都比较差,因此,影响了现有的低电压穿越装置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背景技术中所述的现有的低电压穿越装置存在的使用寿命短、稳定性和可兼容性差得问题,提供一种能够解决前述问题的低电压穿越装置。
能够实现上述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低电压穿越装置,其包括箱体、安装面板、控制变压器、散热器以及充放电模块,所述的充放电模块包括PCB线路板总成、设置于PCB线路板总成上的铝壳电阻和二极管以及与PCB线路板总成连接的电解电容组,控制变压器设置于安装面板上,散热器设置于控制变压器与充放电模块之间。
所述的散热器侧面固定于散热器固定板上,散热器固定板竖直固定于散热器面板上,散热面板设置于箱体内控制变压器上方。
所述的电解电容通过电解电容抱箍固定于电解电容固定板上。
所述的箱体上设置有即插即用的接线端子。
箱体内控制变压器两侧均设置有用于穿过电线的线槽。
箱体两侧的面板与底面面板之间活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低压穿越模块的优点在于采用电解电容进行储能,当电路电压不足时,通过电解电容放电来给负载提供较大的瞬时电流及瞬时功率,可避免因外部电网电压过低导致的停机,可有效解决低电压稳定可靠的穿越,因为电解电容为无源器件,稳定性和兼容性都比较好,而且使用寿命长,通常在25年以上。通过控制变压器采用隔离供电方案,安全性更高,即安规耐压能力更高。采用散热器对充放电模块和控制变压器模块进行散热,降低温升,使设备能够适应高温环境工作。箱体两侧面板与底面面板之间活动连接,方便箱子的打开和闭合,方便设备的安装和维护。二极管可以起到整流和防止反向漏电的作用,在设备点点后,通过铝壳电阻,释放电解电容储存的能量,使电解电容的电压降至0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中,1为箱体,2为安装面板,3为控制变压器,4为散热器,5为PCB线路板总成,6为铝壳电阻,7为二极管,8为电解电容组,9为散热器固定板,10为散热器面板,11为电解电容抱箍,12为接线端子,13为线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所示的一种低电压穿越装置,其包括箱体1、安装面板2、控制变压器3、散热器4以及充放电模块,所述的充放电模块包括PCB线路板总成5、设置于PCB线路板总成5上的铝壳电阻6和二极管7以及与PCB线路板总成5连接的电解电容组8,控制变压器3设置于安装面板2上,散热器4设置于控制变压器3与充放电模块之间。
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散热的效率,所述的散热器4侧面固定于散热器固定板9上,散热器固定板9竖直固定于散热器面板10上,散热面板设置于箱体1内控制变压器3上方。通过散热器4对充放电模块以及控制变压器3进行散热,使低电压穿越装置能够适用于高温环境中。
为了强化电解电容的固定,所述的电解电容通过电解电容抱箍11固定于电解电容固定板上。
为了方便电路的连接,所述的箱体1上设置有即插即用的接线端子12;箱体1内控制变压器3两侧均设置有用于穿过电线的线槽13。
为了方便箱体1内设备的安装盒维护,箱体1两侧的面板与底面面板之间活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佳讯光电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常州佳讯光电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8559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电源自动切换电路
- 下一篇:一种树脂母线绝缘定位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