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效喷射式制冷/热泵机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92460.2 | 申请日: | 2011-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930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梁家鼎;宋晖;高琳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能东讯新能源科技(大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29/00 | 分类号: | F25B29/00;F25B27/00 |
代理公司: | 大连星海专利事务所 21208 | 代理人: | 花向阳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喷射式 制冷 机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效喷射式制冷/热泵机组,是对低品位能源利用的装置,属于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喷射式制冷/热泵机组是一种可以利用低品位热源进行制冷/供热的机器,在太阳能制冷和余热回收制冷领域应用比较广泛。传统的喷射式系统的结构是喷射器的工作蒸汽进口、引射蒸汽进口和压缩蒸汽出口分别于发生器出口、蒸发器出口和冷凝器进口相连,冷凝器出口分成两路,一路通过节流阀与蒸发器出口相连,另一路通过液泵与发生器进口相连,各个连接由制冷剂管道连通实现。
传统的喷射式制冷系统中采用的换热器为管壳式换热器,不仅换热效率低而且体积庞大、维修困难。而且系统中主要是采用以水蒸气或负压蒸发下的氟利昂制冷剂,使得系统负压运转,制冷效果衰减以及系统运行维护费用较高,系统整体要求较高,因此应用和推广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效喷射式制冷/热泵机组,该机组能够利用废热和低温热能作为驱动热源,适用于工业生产上的工艺冷却、商用/住宅的制冷与采暖。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效喷射制冷/热泵机组,它主要包括一个冷凝器、储液器、蒸发器、膨胀阀和液泵。它还包括二个发生器和二个喷射器,储液器的出口经调节阀分别连接膨胀阀和液泵,液泵的出口分成两路,一路经调节阀与第一发生器相连接,第一发生器出口与第一喷射器的主射口相连接;另一路经第二发生器与第二喷射器的主射口相连接;膨胀阀与蒸发器相连接,蒸发器出口分成两路,一路经调节阀连接到第一喷射器的引射口,另一路则直接连接到第二喷射器的引射口;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的出口并联,连接到冷凝器的入口;所述冷凝器采用管道经热水循环泵与用户连接成采暖子系统,经热水循环泵与冷却系统连接成冷却子系统;所述蒸发器采用管道经冷媒循环泵与用户连接成制冷子系统。
所述第一发生器和第一喷射器与第二发生器和第二喷射器采用并联方式连接;所述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采用同一加热热源:第一发生器采用高温热源,第二发生器采用低温热源。
所述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和蒸发器均采用轻质板翅式换热器;所述冷凝器采用高效板式换热器并配有冷却系统。
所述制冷/热泵系统采用环保制冷剂作为工作介质,环保制冷剂选自R134a制冷剂、R141b制冷剂或R236fa制冷剂。
在上述的双效喷射式制冷/热泵系统中,夏季制冷时,通过调节阀变换冷凝器水侧管路与冷却系统相连接,将热量排出,同时蒸发器水侧管路与用户制冷管路相连接,为用户制冷。冬季采暖时,通过调节阀的切换冷凝器的水侧管路与用户供暖管路相连接,为用户供暖。电气控制采用PLC集中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这种双效喷射式制冷/热泵机组,利用废热和低温热能作为驱动热源,为工业生产上的工艺冷却、商用/住宅的制冷与采暖提供需求。该双效喷射式制冷/热泵系统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运行可靠、使用维护方便、系统正压运转、用电量少、节能环保等优势。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高效转换低品位热能的双效喷射式制冷/热泵系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是一种双效喷射制冷/热泵机组原理图。
图中:1、第一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蒸发器,4、第一喷射器,5、第二喷射器,6、冷凝器,7、储液器,8、调节阀,9、液泵,10、调节阀,11、膨胀阀,12、调节阀,13、冷却水循环泵,14、冷却系统,15、进口调节阀,16、出口调节阀,17、进口调节阀,18、出口调节阀,19、冷水循环泵,20、出口调节阀,21、进口调节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实施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能东讯新能源科技(大连)有限公司,未经中能东讯新能源科技(大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924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