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沉管压灌桩全过程施工用组合桩管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20494523.8 申请日: 2011-12-02
公开(公告)号: CN202509487U 公开(公告)日: 2012-10-31
发明(设计)人: 毕建东 申请(专利权)人: 毕建东
主分类号: E02D5/38 分类号: E02D5/38;E02D5/66;E02D7/06;E02D7/28;E02D33/00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130000 吉林省*** 国省代码: 吉林;2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沉管压灌桩 全过程 施工 组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桩基础施工技术领域中的沉管压灌桩全过程施工使用的一种组合桩管。 

背景技术

申请号为201110172486.3、申请日为2011年6月24日、申请人为毕建东的中国发明专利:沉管灌注桩全过程施工方法及其专用装置(以下简称为:201110172486.3专利),提出了沉管压灌桩的概念,做法是:沉管到位后,上拔桩管的同时,通过灌注管泵送混凝土,插入钢筋笼后成桩;并给出了试桩、测桩的方法及其专用装置。 

201110172486.3专利所存在的问题或可优化的地方是: 

(1)泵送混凝土是用地面上的混凝土泵,通过输送管,包括向上的输送管,将混凝土输送到灌注管上口,路线较长,弯曲较多,容易造成堵管。 

在锤击的过程中,如不将输送管、灌注管断开,向上的输送管中的混凝土中的石子受振下沉堵管,处理麻烦,影响效率,浪费混凝土;如将输送管、灌注管断开,将造成反复断、接,亦很麻烦。 

最严重的问题是:因较难有效排气,不易保证混凝土质量——这是压灌桩的通病,桩承载力越高,这个问题越突出。 

(2)需要单独设置拔管装置,如用油缸静力拔管,或用振动装置振动拔管,因此,桩机构造较为复杂,成本相对较高;上拔桩管、同时泵送混凝土,难以保证拔管与泵送混凝土的速度匹配,控制难度较大,易造成断桩。 

(3)内锤直接打击桩管下板,冲击应力较高,贯入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为进一步降低沉管压灌桩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结合沉管压灌桩的特点,以201110172486.3专利为技术基础,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沉管压灌桩全过程施工方法使用的一种组合桩管。 

1.组合桩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管压灌桩全过程施工方法使用的组合桩管为由沉管系统、混凝土压灌系统和端阻力检测系统组合而成的桩管。 

如图1~图5所示,其构成如下: 

1.1主管2与动力总成6、料斗9为同心且等外径的圆形,主管2在动力总成6下,料斗9在动力总成6上,用螺纹连接或焊接成为整体; 

1.2主管2、动力总成6、料斗9外的一侧,通过连接板17与圆形的灌注管3焊接;另一侧通过连接板17与圆形的排气管4焊接; 

1.3下板1为外形略大于主管2与灌注管3、排气管4用连接板17焊好后的外形的柱形台体,两侧有与灌注管3、排气管4同心且等内径的圆孔15; 

1.4下板1上部有与主管2同心且等内径的凹入,凹入内有缓冲垫12;下部上有水平通道13,下有竖直通道14; 

1.5水平通道13的水平截面为与主管2同心的圆环形,并与圆孔15连通;水平通道13的竖直截面为圆形; 

1.6数量不少于两个的竖直通道14的水平截面为圆形,上与水平通道13连通,下通到下板1底面,沿水平通道13的环向均匀分布; 

1.7主管2、灌注管3、排气管4下端周边与下板1焊接; 

1.8灌注管3、排气管4上端有排气阀10、11; 

1.9排气管4内套有圆管形的压杆5;压杆5上端与排气阀11螺纹连接,下端插入下板1的圆孔15内; 

1.10动力总成6下端,通过钢丝绳8,与置于主管2内的、圆柱形的内锤7相连;动力总成6上端,通过穿过料斗9侧壁的连接管16,与灌注管3相连; 

1.11动力总成6下可驱动内锤7,通过缓冲垫12,锤击下板1;上可振动料斗9内的混凝土,并通过连接管16向灌注管3泵送混凝土。 

2.垫板 

用组合桩管进行全过程施工需用图6、图7所示的垫板,其构成如下: 

2.1外形不小于下板1的薄钢板21; 

2.2薄钢板21底面焊有与下板1的圆孔15、竖直通道14同心、直径略大的圆形厚钢板22; 

2.3薄钢板21顶面焊有能套进下板1的圆孔15或竖直通道14内的、数量不少于两个且对称布置的圆形定位环23。 

3.试桩方法 

使用组合桩管试桩的具体步骤如下: 

3.1组合桩管对位压在桩点位置的垫板上; 

3.2用动力总成6,通过钢丝绳8,驱动内锤7,通过缓冲垫12,锤击下板 

1,组合桩管整体下沉,至预定的锤击贯入度后,停止锤击; 

3.3拧下排气阀11,下压压杆5,得到压杆5下的桩端阻力;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毕建东,未经毕建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945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