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易于收伞的自动开收伞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01042.5 | 申请日: | 2011-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649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黄自力;傅勇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自力 |
主分类号: | A45B25/16 | 分类号: | A45B25/16;A45B25/14;A45B19/06;A45B19/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万商天勤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79 | 代理人: | 王志明;潘笑玲 |
地址: | 518117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易于 自动 开收伞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日常使用的伞具,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开收的多折伞。
背景技术
现有的自动开收多折伞,在伞骨上设置拉簧等结构提供伞骨收折的动力,在中棒内腔设置开伞弹簧提供中棒伸展的动力,一个可被锁定在伞头内或被释放的子弹头以及两端分别与该子弹头和下巢连接的拉线可以拉动下巢上滑开伞或者释放下巢收伞。如公告号为CN2827075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就公开了一种多折伞的自动开、收装置,第一次按压伞头上的按钮可以释放外管或者下巢,伞在开伞弹簧和拉线的作用下会自动将伞打开;第二次按压按钮可以释放原来被锁定在伞头内的子弹头,由此伞骨将在拉簧的作用下自动收折。但是现有的这种自动开收伞在收伞时只能是折叠伞骨,并不能折叠中棒,还需要使用者用力将中棒展开的各节管体压缩到位才能完全收伞,但当中棒各节管体都伸展开来时,其长度较长,要完全压缩起来需要较大的力气才能完成,所以对于年老体弱者就感觉非常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收伞时除了收折伞骨还能折叠部分中棒管体的自动开收伞。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易于收伞的自动开收伞,包括:中棒、上巢、下巢、伞头以及自动开收装置;所述自动开收装置包括子弹头、安装在中棒内的开伞弹簧以及用于将子弹头推入伞头内卡锁位的子弹头顶管;所述中棒包括从内至外依次滑动套接的一节内管、一节或以上中管和一节外管。
所述自动开收装置还包括:第一拉线、第二拉线、连杆以及安装在所述子弹头顶管内腔的活动塞;所述开伞弹簧安装在所述内管和中管内,所述中管顶部安装有第一滑轮,所述上巢或外管顶部安装有第二滑轮;所述第一拉线一端连接子弹头,另一端绕经所述第一滑轮后与所述活动塞连接;所述第二拉线一端连接所述中管顶部,另一端绕经所述第二滑轮后连接所述下巢;所述连杆顶部固定于上巢,该连杆底部与所述活动塞相抵。
所述中管顶部固定有一内塞,该内塞上开设有可供所述连杆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滑轮安装在该内塞上。
所述内塞由左右两个半塞拼合而成,每个半塞下部外侧壁设有凸起,所述中管顶部侧壁设有开孔,所述内塞下部插入中管顶部内腔,其侧壁凸起卡入所述开孔内。
所述子弹头顶管与所述内塞固定连接,该子弹头顶管内壁与所述活动塞外侧壁不可转动地配合。
所述子弹头顶管底部固定有一个收口胶塞。
所述上巢还包括上下滑动地安装于底部的一个减震块,该减震块与上巢主体之间设有一弹簧,所述连杆顶部与该减震块固定连接。
所述上巢侧壁上设有左右两条滑槽,所述减震块左右两侧向上延伸有夹片,该夹片内侧凸设有卡钩,所述卡钩卡入所述滑槽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开收伞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开伞弹簧只安装在下部的部分管体内,开伞时可通过第二拉线和连杆将外管向上顶以展开中棒,而当按压按钮以释放子弹头收伞时,外管会在收伞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折叠,由此收伞后的长度比现有的自动开收伞的要短,将中棒完全压缩至伞头扣锁位时所需要的距离也较短,因此所需的压缩中棒的力量也大大减少,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而且结构简单;子弹头顶管底部固定有收口胶塞,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拉线与金属子弹头顶管收口处摩擦而容易损坏的问题;此外,上巢底部安装有减震块,能大大缓冲连杆对上巢的冲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易于折叠的自动开收伞的分解图;
图2为所述内塞7两个半塞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所述内塞7的分解图;
图4为所述减震块23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所述子弹头顶管53和活动塞57配合的剖面图;
图6为所述连杆56与减震块23一体固定连接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自动开收伞在完全开伞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自动开收伞在部分收伞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自动开收伞在完全收伞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自力,未经黄自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010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