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重卡后驱动桥轮边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07888.X | 申请日: | 2011-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197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金元山;高银峰;宋延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35/18 | 分类号: | B60B35/18;B60B37/10 |
代理公司: | 重庆辉腾律师事务所 50215 | 代理人: | 侯懋琪 |
地址: | 401122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卡后 驱动 桥轮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驱动轮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重卡后驱动桥轮边。
背景技术
现有重卡后驱动轮的结构,包括轮毂和轮轴,轮毂与轮轴通过轴承连接。轮毂的毂体上设有轴孔,轴孔两端分别为内、外轴承孔,而且内、外轴承孔的内径大小不同。设计中为保证轴承寿命和安装拆卸方便,内轴承设计的尺寸较大,轮轴的轴头则需要加工成阶梯状,在轮轴的轴颈处还设计有隔环和油封,防止漏油。这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阶梯状轴头和不同内径的内、外轴承孔,加工过程多,耗时长,且加工难度较大。轴承安装距较大,造成轮毂尺寸较大、重量较大;由于内、外轴承大小的不一致,确定车轮中心受力点也比较困难。另外,轮毂轴承游隙调整困难,安装精度较差,对轴承寿命影响大。轮毂的内轴承内侧需安装单独油封,容易漏油,产品可靠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等径轴孔、等径轴头的重卡后驱动桥轮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重卡后驱动桥轮边,包括轮毂、轮轴的轴头,轮毂上设置有轴孔,其改进在于:在轴头上套接有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单元,并都置于轴孔内,轴孔为等径的贯通孔、轴头为等径的圆柱体。
进一步,所述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单元的外侧设置有轴承挡圈。
进一步,所述轴头的根部设置有O型密封圈。
进一步,所述轴孔靠近轴头根部一端的内壁,设置有一个凸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采取单一的轴承,轴孔、轴头加工容易,加工过程减少,节省加工时间,加工精度高。轮毂整体尺寸变小,重量减少约10kg,容易确定车轮受力中心。轴承游隙调整精确,安装、维修容易,寿命寿命长,且免维护,使用成本降低。轮毂轴承内侧不需要安装单独的油封结构,不容易漏油,降低生产成本且成品可靠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轮毂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轮边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轮毂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轮边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轮毂1、轴孔2、轴头3、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单元4、轴承挡圈5、O型密封圈6、凸环7、轮毂内轴承8、轮毂外轴承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见图1至图4所示,该重卡后驱动桥轮边,包括轮毂1、轮轴的轴头3,轮毂1上设置有轴孔2,在轴头3上套接有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单元4,并都置于轴孔2内,轴孔2为等径的贯通孔、轴头3为等径的圆柱体,并与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单元4相匹配。
轮毂1与轮轴装配时,采用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单元4,取代原有的轮毂内轴承8和轮毂外轴承9,装配方便简易,性能提高。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单元4的外侧设置有轴承挡圈5,轴头3的根部设置有O型密封圈6。
为了轮毂、轮边装配工艺方便,制作轴孔2时,轴孔2靠近轴头3根部一端的内壁,设置有一个凸环7,作为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单元4的内侧限位。
本实用新型采取单一的轴承,轴孔、轴头加工容易,加工过程减少,节省加工时间,加工精度高。轮毂整体尺寸变小,重量减少约10kg,容易确定车轮受力中心。轴承游隙调整精确,安装、维修容易,寿命寿命长,且免维护,使用成本降低。轮毂轴承内侧不需要安装单独的油封结构,不容易漏油,降低生产成本且成品可靠性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078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