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凝土管桩制造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09250.X | 申请日: | 2011-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175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21/32 | 分类号: | B28B21/3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何青瓦 |
地址: | 41001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制造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管桩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制造设备。
背景技术
在制造管桩特别是制造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简称PHC管桩)的过程中,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将端头板、钢筋骨架以及拉张装置安装在管桩模的下模体内;
将该下模体放置于活动工作台上,其中,该活动工作台可定向往返运动且保证有部分工作台始终位于搅拌站的正下方;
向该下模体布料,当混凝土料布满该下模体后,合上上模体(即合模),其中,该下模体和该上模体形成管桩模;
经过离心成型后拆掉管桩模,制成PHC管桩。
其中,在布料的步骤中,由于布料的不均匀或布料时的惯性,混凝土料会洒落到下模体与上模体贴合的地方。因此在合模前,需要4~6个人清理这些洒落的混凝土料,这个过程劳动强度大而且效率偏低,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而且还增加了人工成本。而且这种采用手工的清理方法,存在清理不到位的情况,导致合模后的管桩模密封不严,增加了成品的质量风险。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采用先合模,再通过相对地面往返移动的布料机架和输送管道往固定的管桩模一端的浇注通口输送混凝土料以进行布料的方式,此时,混凝土输送装置和输送管道设置在可沿布料机轨道运动的布料机架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混凝土料不规则洒落而导致生产效率偏低和成品质量风险的技术问题。
但是,PHC管桩的长度一般为7~30米,搅拌站相对地面固定设置, 此时,如果布料机架和输送管道作往返移动,那么,搅拌站往布料机架上混凝土输送装置输送混凝土料的料斗开口需沿着布料机架的移动方向的轴线上延伸,换句话说,就是需要设置7~30米长的料斗开口。这个方案带来的问题是,需要设置一个料斗开口7~30的混凝土输送装置,或者设置7~30米长的搅拌站,显然,这是不切合实际的。
另外一种方案就是,料斗开口与布料机架之间再通过转换机构进行输送混凝土料。这个方案需要进行二次输送,即混凝土料先通过转换机构输送到布料机架上,再通过布料机架上的输送管道输送进浇注通口,以在管桩模里面布料。显然,涉及的零部件增多,多次输送也将产生不可预测性的问题,譬如布料的重量无法精确控制,导致布料后混凝土料分布不均匀,制造的混凝土管桩密度不均匀等问题。
如何解决由于布料时无法精确控制而导致布料后混凝土料分布不均匀,制造的混凝土管桩密度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是本技术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由于布料时无法精确控制而导致布料后混凝土料分布不均匀,制造的混凝土管桩密度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管桩制造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混凝土管桩制造设备,用于将混凝土料输送至管桩模内进行混凝土管桩制造,包括输送管道、驱动装置、称重装置和控制装置。该输送管道用于将混凝土料输送到该管桩模;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该管桩模在该输送管道的延伸线上作往返运动;该称重装置用于实时测量布料时该管桩模的动态重量Gx;该控制装置用于根据该动态重量Gx及该管桩模的预设重量阈值Gi控制该管桩模的前进移动和/或后退移动,其中,该后退移动以预定步长进行。
其中,该称重装置设于该驱动装置和管桩模之间,用于测量该管桩模和增加的混凝土料的动态重量Gx。
其中,该称重装置设于该驱动装置的底部,用于测量管桩模、增加的混凝土料以及驱动装置的动态重量Gx,其中,Gm为该管桩模和驱动装置的初始总重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0925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