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集装箱底架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20121.0 | 申请日: | 2011-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374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何思东;黄圣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90/20 | 分类号: | B65D90/2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隆天联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32 | 代理人: | 刘抗美;周惠来 |
地址: | 518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装箱 底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装箱,尤其涉及集装箱的底架结构。
背景技术
经过多年的发展,集装箱运输已在全球被广泛使用。货物通用集装箱一般是由一对侧墙、门端、前端、顶板、地板和底架构成,底架和地板共同组成为箱内货物的承载结构。集装箱底架一直是由两根底侧梁和多根底横梁拼焊成的框架结构,并将其视为集装箱的标准底架。
底横梁为薄壁槽钢,受压时容易发生偏转变形,变形到一定程度,抗弯能力衰减急剧。集装箱主要依靠底架尽可能地承载更重的货物,为满足集装箱ISO试验,底横梁排布间距密,数量较多,且底横梁采用较厚的钢材,一般为4~4.5mm才能通过试验,底横梁材料消耗大。
传统集装箱地板为木地板,需采用特殊的硬质木材,一方面木地板质量差异较大、成本高,并受木材供应短缺的影响;另一方面木地板厚度也较大,一般为28mm,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箱体的材料成本和自重。
由于底架结构的相对固化,为保证箱体能承受较大的载荷,要求地板的质量能满足ISO的试验要求。而实际情况却是,由于原材料--硬木的稀缺和昂贵的材料采购价格等因素,地板原材料难以满足要求,导致地板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客户重载和质量稳定性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设计一种集装箱的底架结构,既能提高底架的抗弯强度,增强相邻底横梁的互助性,同时在地板质量不稳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集装箱的装载要求。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集装箱底架,包括:一对平行且纵向设置的底侧梁、横向设置于两根所述底侧梁之间的若干底横梁;两根所述底侧梁之间还设置有平行于所述底侧梁的、且与所述底横梁焊接的箱底中梁。所述箱底中梁分为:与所述底横梁的上翼面焊接的箱底上中梁及与所述底横梁的下翼面焊接的箱底下中梁。
所述底横梁之上设置有浮动的地板中梁,所述箱底上中梁和箱底下中梁设置在所述底横梁的中间区段与地板中梁的相应位置。所述箱底上中梁和箱底下中梁可以为一根以上,分别设置在两根所述底侧梁之间,分布在所述底横梁的不同区段。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优点是:1、提高了集装箱底架的支撑刚度和强度;2、减少了底横梁的数量及钢板厚度从而可以降低箱体的材料成本和自重。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集装箱底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底横梁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集装箱底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集装箱底架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集装箱底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集装箱底架的剖视图。
图中,1、3为底测梁,2为木地板,4为门槛,5为底横梁,6为箱底上中梁,7为箱底下中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现有集装箱底架的结构如图1、图2所示,是由相互平行并纵向设置的两根底侧梁1、3以及横向设置于两根底侧梁1、3之间的多根底横梁5焊接而成的框架结构,最左边为门槛4。底架和底架上铺设的木地板2,共同组成为集装箱和箱内货物的承载结构。在底横梁5的中间区段之上设置有浮动的地板中梁,只为木地板拼接安装提供密封辅助作用,刚性贡献小。
[实施例1]: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1的集装箱底架是由相互平行并纵向设置的两根底侧梁1、3以及横向设置于两根底侧梁1、3之间的多根底横梁5焊接而成的框架结构。
其中,在底横梁5的中间区段之上的浮动地板中梁的相应位置,增加箱底中梁,该箱底中梁包括一根与底横梁5的上翼面焊接的箱底上中梁6及一根与底横梁5的下翼面焊接的箱底下中梁7,使相邻的底横梁5相互“牵手”,形成新的框架结构。
两箱底中梁限制了底横梁5受压后的偏转变形,保持了底横梁抗弯能力的稳定。同时,底横梁5受压时,两箱底中梁可将载荷传递到相邻的底横梁5,形成“互助互爱”的局面,减小钢结构变形,提高底架的承载能力。
[实施例2]: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2的集装箱底架是由相互平行并纵向设置的两根底侧梁1、3以及横向设置于两根底侧梁1、3之间的多根底横梁5焊接而成的框架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201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重型复合式缓冲床
- 下一篇:横封机构的压条架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