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22004.8 | 申请日: | 2011-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266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丹;陈美娟;李玉茜;冷德嵘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82 | 分类号: | A61F2/8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夏平;瞿网兰 |
地址: | 210061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式 结构管 可回收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管腔中支用的用于扩张治疗狭窄或梗阻病变的支架,具体地说是一种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医疗领域里经常会出现人体内的管腔由于不同原因而引起狭窄或梗阻等疾病,为了减轻手术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介入疗法逐渐发展起来。该疗法是用导管将药物或手术器材送到病变处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高弹性网状支架的导入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应用方式。
现在非血管管腔内的支架主要以手工编织的菱形网格状支架为主,在一些病变情况下其弯曲性能不理想,径向支撑力不够,置入后轴向缩短率较大,从而产生较多并发症,严重时导致二次手术等问题。同时,此类支架的可回收问题一直也比较困扰。
起初,支架植入人体后是无法回收的,一旦支架放置位置不当或病人的并发症较严重,不能及时安全有效地取出支架,将会产生较严重的医疗事故。因此,临床上对支架提出了可回收的要求,并且对于人体内的支架的植入期限的要求也需要支架具有可回收性,否则会在人体内产生组织增生、丝材因腐蚀而断裂导致官腔穿孔、出血等严重后果。
目前,支架的可回收性方面应用最多的是在头端部的网眼内穿线,但由于网眼与支架表面是平行的,在拉线时由于丝材与丝线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因此所需的拉力也较大,经常出现头端部收缩不到位而线断裂的情况,导致支架难以回收,或者拉线时头端部收缩不平整,在回收过程中刺激管腔壁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管腔内支架存在的径向强度不高和回收不便的问题,设计一种回收方便,径向强度好的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混合式结构管腔内可回收支架,它由柱体主体2和连接在其两端的端部3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柱体部分2呈鳞状结构,该鳞状结构为编织形成的结构,所述的两个端部3中至少有一个端部3的顶端设有至少一圈环状结构4,所述的环状结构4中穿装有回收用丝线5,回收用丝线5的接头处打结形成结点7。
所述的端部3与柱体部分2为整体结构或分体结构,当端部3为分体结构时,它通过焊接、软丝强或覆膜与柱体部分2相连。
所述的回收用丝线5的数量为一根或多根,结点的数量与回收用丝线5的数量相等。
所述的两个端部3的结构同为喇叭口、球头、杯口形或任意两个的排列组合。
所述的柱体主体2和端部3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局部或全部设有覆膜,所述的覆膜材料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
所述的端部3的环状结构4是由丝材缠绕而成的具有旋转角度的环状结构,环状结构4缠绕成一圈或多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混合式结构支架由生物相容性好的丝材加工而成,整体由两端和中间部分组成。中间部分和两端部分可以采用手工编织和机械编织工艺的混合,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当中间部分采用机织编织时,在增强了支架整体的径向支撑强度的同时使支架具有良好的顺应性,特殊的鳞状网格结构减小了支架对管腔壁的刺激,具有较小的轴向缩短率使定位更准确。整体支架和两端部分采用手工编织时,其头端是由丝材缠绕而成的具有一定旋转角度的环状结构组成,环状结构可以由丝材缠绕成多种形状,可以缠绕一圈或多圈,在该环状结构内可以穿过一根或多根具有足够强度的丝线,并在丝线的接头处打结,打结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并且两端形状的变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常规支架存在的缺陷,并且具有结构简单新颖、手术成功率高、病人痛苦小、疗效好等优点,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
本实用新型的头端部可回收结构使支架在回收时头端部的每个网眼可以很容易地收缩在一起,并且结构很规整,避免了在回收时支架头端部刺激管腔壁,减少了病人的痛苦,环状结构的角度设计减小了丝线与丝材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可回收支架的安全性。同时回收线多结头的设计提高了可回收的成功率及操作的便捷性,使支架在治疗病变部位的同时保证其自身的可回收性,防止因支架植入时间过长或不易取出而产生的组织增生、丝材因腐蚀而断裂等严重缺陷。本实用新型在微创手术器材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其工艺简单、易于制作和操作,可以快速推广到临床使用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未覆膜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未覆膜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覆膜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覆膜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220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