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垫车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22317.3 | 申请日: | 2011-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580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冯海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任荣泽 |
主分类号: | B60V1/06 | 分类号: | B60V1/06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徐雪波 |
地址: | 315020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范***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垫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通运输工具,具体指一种气垫车结构。
背景技术
常规车辆以车轮或履带等作为行走机构,是依靠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作为着力点来行走的,车辆的行走需要克服摩擦力做功,其行走需要一定的能耗或者外力推动,因此现有车辆的使用环境以及行走速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为了在不增加能耗或外力的情况下提高车辆的行走速度,人们发明了气垫车。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1317652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所公开的《一种组合式起重气垫车》,其中的气垫模块包括背板和气囊,所述的气囊黏贴于所述背板的下面,气囊中心设有着地支撑板,所述背板上设有通入气囊中的进气孔,气囊底侧设有排气孔。该起重气垫车中的举升油缸及液压源设置在支撑底座上。其优选方案在支撑底座的侧边下部还安装了四个车轮。在运行时,压缩气体从气囊底部的排气孔排出,减少气囊与地面的接触,从而降低气囊与地面的摩擦力。但是由于现有技术中气囊的底面与地面全面积接触,并且气囊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所以运行过程中,气囊很难完全脱离地面浮起,因此上述专利的优选方案中还设置了车轮辅助移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真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运行过程中能完全脱离地面浮起从而避免与地面之间的摩擦使推动更轻松的气垫车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气垫车结构,包括承载板和设置在承载板下方的气囊,所述气囊上设有向气囊内输送压缩空气的进气孔,所述气囊的底面上设有多个向地面方向排气的排气孔,并且所述排气孔的面积之和小于所述进气孔的面积;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底面的中部向上凹进形成凹槽,所述的排气孔设置在所述凹槽的底面上。
较好的,所述凹槽底面的面积为所述气囊底面积的1/2~4/5。
考虑到气垫车运行时的摩擦力,原则上气垫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越小越好,但是气垫车又是一个承载体,其与地面之间必须有一定的接触面积以作为支撑点;并且气垫车的气囊是柔性的,因此其在推送时会产生一定的变形,增大地面与气垫车之间的接触面积。综合考虑上述多种因素,作为上述各方案的改进,所述凹槽的底面可以为由边缘向中心倾斜的斜面,并且该斜面与地面的夹角为7.8~13°。该结构在保证气垫车足够的支撑力的前提下,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小气垫车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这样在相同排气量的条件下,从排气孔排出的气体对气垫车的支撑力最大,从而确保气垫车运行时其与地面之间的隔离。
所述排气孔均匀排布在两个同心圆周线上,并且各所述排气孔的面积之和小于所述进气孔的面积。
较好的,两个同心圆的半径之差越大越好,也就是说两个同心圆周相距越远越好,这样的布置既能够保证凹槽内的气压,同时根据力学原理,又可提高气流从凹槽溢出时的速度,从而提高气流对气垫车与地面接触部分的底面的托力,进一步保证气垫车与地面的分离。
上述各方案中,所述的气囊可以有多个,并且各所述气囊沿所述承载板的周缘均匀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气囊的底面上设置了向上凹进的凹槽,并且将排气孔设置在凹槽的底面上,这样,气囊排出的气流首先进入凹槽与地面所形成的气室内,然后从气室向外溢出,从而能够有效地托起整个气囊,使气囊从地面浮起,避免了移动过程中与地面的摩擦;同时由于地面是不平整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囊由现有技术中的全面接触改为相对的点接触,能尽可能的消除因为地面不平整导致气囊漏气而使气垫车推动困难的现象,使得气垫车的推动更加轻松,一个人即可轻松推动重达几十吨重的载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剖视结构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剖视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气囊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该气垫车结构包括:
承载板1,用于承载拟运输的重物,本实施例中的承载板为矩形结构。
气囊2,设置在承载板下方,本实施例中的气囊有四个,分别设置在承载板的四个角上。各气囊2的周缘设有多个固定孔21,螺钉穿过固定圈3、固定孔21将气囊2固定到承载板1上。气囊底面向上凹进形成具有由边缘向中心倾斜的斜面的凹槽22,本实施例中斜面与地面的夹角为10°气囊底面的中央位置通过固定板4用螺钉固定连接到承载板的下表面上,以防止充气时气囊在内部空气的压力下外凸。改变固定板4的厚度可调节斜面与地面夹角的角度。本实施例中凹槽底面的面积为气囊底面积的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任荣泽,未经任荣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223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