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压式电梯自动安全防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22672.0 | 申请日: | 2011-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795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郭长生;龚涛;李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66B5/28 | 分类号: | B66B5/28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 |
地址: | 2016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压 电梯 自动 安全 防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压式电梯自动安全防护装置。以活塞效应为主要原理,当电梯下降速度超过设定阀值时,能够自动关闭气阀,使电梯下方产生强大的压力,有效防止电梯迅速坠落,属于电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梯应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已有100多年历史,各类电梯安全装置层出不穷,但电梯事故仍频频发生。大多数安全装置都是在驱动装置、绳索或者梯井底部下功夫,未对电梯钢丝绳断裂这一事故做出足够防护。目前已有基于活塞效应的电梯防护装置,亦能够有效防止电梯坠落。但其电梯轿厢(下称轿厢)与梯井之间始终保持狭小的空隙,在正常运行情况下也能对轿厢产生巨大的阻力,无法应用于高速电梯,即便在低速电梯下运行也会造成巨大能源的浪费,尤其在电梯上升的过程中,增大钢丝绳承受的拉力,严重时甚至能够导致超载,反而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简单且能够有效防止各种原因导致的电梯迅速坠落的气压式电梯自动安全防护装置。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压式电梯自动安全防护装置,包括梯井,轿厢底座设于梯井内,轿厢底座设于轿厢外侧底部上,轿厢上端与钢丝绳连接,在轿厢底座四周设有网状透气板,其特征在于,在轿厢底座内设有气阀和气阀控制装置,在轿厢内壁设有显示器和手动操作装置,气阀控制装置分别与气阀、显示器和手动操作装置连接。
所述的网状透气板为上下两层,在网状透气板对应于导轨处开一狭窄槽口。
所述的气阀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驱动电路、红外检测电路、显示模块、自动模块、速度传感模块和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电源控制电路分别与备用电池、外部电源输入、速度传感模块、自动模块、驱动电路、执行机构、红外检测电路、显示模块和控制器连接。
电梯正常运行时,气阀处于开启状态,轿厢上下空气通过透气板顺畅对流,不影响电梯运行。当速度传感模块检测到轿厢下落速度超过阀值时,气阀开关模块迅速做出反应,关闭气阀,堵死透气板的透气孔阻塞轿厢上下空气对流。轿厢在下降的过程中,底部的空
气压力迅速增大,缓冲电梯坠落速度,最终使轿厢停止或者缓慢下落,同时,自动模块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
当轿厢因下方气压过大而停止运行时,气阀控制装置能够控制气阀开关模块打开气阀,缓慢释放轿厢下方空气,让电梯缓慢下降至最低层,脱离危险处境,下降过程中通过速度传感模块时刻监测下降速度,一旦超限即强行关闭气阀。设备故障情况下,可通过轿厢手动操作装置关闭气阀,确保万无一失。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能够有效防止各种原因导致的电梯迅速坠落,灵敏度高,安全、有效、简单,适用于各种电梯。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气压式电梯自动安全防护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气压式电梯底座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气阀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气压式电梯自动安全防护装置工作程序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一种气压式电梯自动安全防护装置结构示意图,所述的一种气压式电梯自动安全防护装置包括梯井3,轿厢底座4安装在梯井3内,梯井3与轿厢底座4保持紧密接触或缝隙很小且摩擦力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轿厢底座安装在设于轿厢2外侧底部上,轿厢2上端与钢丝绳1连接,在轿厢底座4四周安装网状透气板5,保证正常运行时轿厢上下空气对流顺畅,在轿厢底座4内安装气阀8和气阀控制装置9,在轿厢2内壁安装显示器6和手动操作装置7,气阀控制装置9分别与气阀8、显示器6和手动操作装置7连接。气阀8在关闭时,能够堵死网状透气板5,并能够承受一定气体压力。
网状透气板5分为上下两层,中间留有空隙用于气阀关闭,且具有一定强度。在气阀开启时,保证轿厢上下空气顺利对流,在气阀关闭时,保证上下不透气。
轿厢底座4与网状透气板5为一体的装置,在透气板被堵死时,能够靠下方空气压力缓冲轿厢下坠速度。
所述手动操作装置7为纯机械装置,用于故障情况下手动关闭气阀。
显示器6用于显示电路状态、气阀的开关和呼救状态,控制系统故障情况下提醒用户进行手动操作。
在网状透气板5对应于导轨处开一狭窄槽口10,保证导轨能够顺利通过即可,气阀控制装置与梯井内壁空隙应控制在一定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226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