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组装的分体式建筑砌块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23941.5 | 申请日: | 201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243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周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善晟建筑智能化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2/40 | 分类号: | E04C2/4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谢敏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装 体式 建筑 砌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建造平面结构的建筑砌块,具体涉及一种可组装的分体式建筑砌块,属于E04B类。
背景技术
用于建造平面结构的建筑砌块的制作方法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利用模具制造,现场现浇)在制造厂按设计图结构先将原料下料成单件并加工,然后制造厂将各单件粘结和打钉连为整体,再将整体建筑砌块运输在建筑房屋工地现场,在现场再将整体建筑砌块进行叠装成墙壁。这种整体建筑砌块的最大缺点是:1、因整体建筑砌块为矩形或其他形状,造成内有间隙,或者是外面有一些缺口,对各单件接合部分,在运输搬运过程中极易受损坏,所以报废率大。2、整体建筑砌块包装后体积很大,运输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组装的分体式建筑砌块,其主要目的之一是实现了建筑砌块标准化生产,解决建筑砌块安装效率低,安装有缺陷的技术问题,其二是将建筑砌块做分体式结构,但在分体式结构上设置相应的连接结构,再使用相应的连接件就可以方便地将建筑砌块在现场进行拼装,解决了整体运输易损坏,运输成本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组装的分体式建筑砌块,包括:
1) 两个平行的、板状式的相同墙面体,墙面体的外表面用作建造墙壁的外表面;
2) 紧贴两墙面体的内表面之间设置一由多个单体相互连接在一起构成的砌块核心组;
3) 该砌块核心组至少拥有两个上嵌条、两个下嵌条以及至少二个中间隔板,上、下嵌条沿X方向的长度和墙面体沿X方向的长度一样,上、下嵌条在Y方向收间隔一定距离,中间隔板沿Z方向固定安装在上嵌条和下嵌条内表面上,且中间隔板的上表面与上嵌条的上表面的高度齐平,中间隔板的下表面与下嵌条的下表面的高度齐平,中间隔板沿X方向均匀分布;
4) 每个中间隔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有至少一个连接轴孔,用于插入连接销子;
所述的墙面体和砌块核心组为分体式结构,其中所述的上嵌条、下嵌条的外表面各设置有一沿X方向的沟槽一,而墙面体也在其内表面上、下的相应位置上设置有一条长度、宽度与沟槽一相同的沟槽二,上嵌条和下嵌条与两个墙面体通过在沟槽一和沟槽二中安装连接件进而连接在一起成为整体。
更进一步的是:
所述上嵌条上的沟槽一与上嵌条(4)的上表面的距离为H,则墙面体(1)内侧的上面的沟槽二与墙面体的上表面的距离为h,并且H—h=△,且△>0,下嵌条距离下嵌条下表面的距离则为h,而墙面体内侧的下面的沟槽二距与墙面体的下表面的距离为H。那么如果安装好之后,上嵌条(4)的上平面高于墙面体的上平面,高出的高度差为△,而下嵌条的下表面(51)也高于墙面体的下部平面,高出的高度差也为△,而高度差△是与上下相邻建筑砌块之间的相互配合长度。
所述的上嵌条的上表面为平面或斜面或带有圆形倒角的斜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 采用多个单件组合结构,建筑砌块整体按标准化设计,加工尺寸准确,能保证各中间隔板安装尺寸公差小,使建筑砌块与砌块配合安装后的平面墙稳定性更好。
2、 由于按标准化设计和加工建筑砌块,可实现生产自动化和包装自动化,因而制作方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3、 可以将建筑砌块分批运送再到现场组装,解决了搬运整体建筑容易受损带来的报废率大的问题。
4、 采用了简单的连接结构,现场连接非常方便、省时,而且加工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砌块核心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砌块核心组与墙面体组装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中
墙面体——1 开口槽——14 沟槽一——3 沟槽二——3A
上嵌条——4 下嵌条——5
中间隔板——6
连接轴孔——6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首先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所有立体图均采用X、Y、Z方向分别表示该建筑砌块的纵向、横向和垂直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善晟建筑智能化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善晟建筑智能化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239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屋面避雷装置
- 下一篇:清水混凝土层间明缝导墙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