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扫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25194.9 | 申请日: | 201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942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高志刚;廖峰;孙国良;王乾;胡金辉;武志鹏;杨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7/10 | 分类号: | G06K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张永林 |
地址: | 10019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扫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扫描装置。
背景技术
条形码(barcode)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主要包括一维码和二维码。条形码可以标出物品的生产地、制造厂家、商品名称、生产日期、图书分类号、邮件起止地点、类别、日期等许多信息,因而在商品流通、图书管理、邮政管理、银行系统等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条形码技术是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诞生的,它是集编码、印刷、识别、数据采集和处理于一身的新型技术。使用条形码扫描将是今后市场流通的大趋势。
条形码的扫描需要扫描器,扫描器利用自身光源照射条形码,再利用光电转换器接受反射的光线,将反射光线的明暗转换成数字信号。最终扫描器将数字信号进行特殊处理将存储在条码中的信息读出。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条形码识读设备的主要通信方式是RS232串行接口;USB接口的条形码识读设备的成本相对较高。
当采用串行条形码识读设备设计专用的扫描器时,不仅需要额外的外接电源供电,而且通过串口线与计算机(PC)的连接非常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扫描装置,其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扫描装置包括:
条形码识读模块,用于采集条形码信息并转换为数字信号;转换模块,用于将条形码识读模块得到的数字信号转换为USB方式的数据;并通过USB接口将USB方式的数据发送至外部计算机。
其中,条形码识读模块通过串口将数字信号发送至转换模块。
其中,条形码识读模块包括:采集条形码信息并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扫描模块;对数字信号解码的解码模块。
其中,转换模块包括:将解码模块解码得到的数字信号转换为USB方式的数据的数据转换模块;将USB方式的数据发送至外部计算机的USB接口。
其中,转换模块为USB转UART桥接模块。
其中,扫描装置还包括:电源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串行条形码识读模块的基础上通过添加串口转USB接口的转换模块,简化了手持扫描枪的供电电路以及通信接口电路的设计。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扫描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扫描装置的优选结构的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扫描装置,该装置也可以称为扫描枪装置。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扫描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该扫描装置包括:条形码识读模块10和转换模块20。
其中,条形码识读模块10用于采集条形码信息并转换为数字信号。参考图2,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扫描装置的优选结构的框图。如图2所示,条形码识读模块10进一步包括:扫描模块12和解码模块14。其中,扫描模块12用于采集条形码信息并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扫描模块。解码模块14与扫描模块12连接,用于对扫描模块12采集条形码信息并转换得到的数字信号进行解码。之后,解码模块14通过串口将解码后的数字信号发送至转换模块20。
转换模块20通过串口与条形码识读模块10连接,进一步地,转换模块20与条形码识读模块10中的解码模块14连接。转换模块20用于将条形码识读模块10得到的数字信号转换为USB方式的数据,并通过USB接口将USB方式的数据发送至外部计算机。此处所说的USB方式的数据是指通过USB接口传输数据,转换模块改变的是传输数据的物理方式,对数据本身的格式不做改变。
在实际应用中,转换模块20为USB转UART(USB TO UART)桥接模块。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是通用异步接收/发送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251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木门
- 下一篇:一种利用工业赤泥生产微晶泡沫保温板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