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有红外检测装置的冲压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25657.1 | 申请日: | 201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773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钱晓晨;骆兴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和林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G05B19/1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陆明耀;陈忠辉 |
地址: | 21512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红外 检测 装置 冲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压模具,尤其涉及一种带有红外检测装置的冲压模具,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五金制造行业,产品的冲压随处可见。如图1所示,对于小型拉深产品并采用旋切方式落料的,从料带1上的待冲压产品11被冲切离后落在浮料块3上形成产品12,产品12的正面有气管4,通过气管4采用吹气的方式将产品吹出模具。一旦有产品没有从模具里吹出,对后续的生产就会产生影响。
模具上一般都会安装检测模具闭合间隙感应装置,但这种装置并不会感应是否有产品从模具中吹出来,当模具再一次闭合的时时候,上模和下模闭合的间隙发生了变化,冲床停止。由于此时冲床已经工作,会压坏产品,严重时打坏模具零件。出现这种情况,必须从冲床上拆下模具,检查模具零件有无损坏,降低了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带有红外检测装置的冲压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带有红外检测装置的冲压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下模,所述下模上固定有浮料块,所述浮料块的上方可移动设有料带,所述料带的底面向浮料块方向凸出连接有待冲压产品,所述料带上方设置有用于切断待冲压产品的冲头,所述冲头设置在浮料块的正上方,所述浮料块的正前方设置有用于将产品吹出模具的气管,所述冲压模具还包括一红外检测装置;
所述红外检测装置包括一发光器,所述发光器的对立面设置有受光器,所述受光器通过信号光缆与信号接收器连接,所述发光器发出光与受光器之间形成光幕,所述光幕与所述产品吹出模具形成轨迹相交。
优选地,所述红外检测装置还包括一信号控制模块,所述信号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信号接收器连接,所述信号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机床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一旦有产品被吹出,通过红外检测装置能百分之百的进行确认;若没有产品吹出,则通过红外检测装置的控制模块对机床进行停止运行的控制;保证了每次模具在闭合时都能达到模具中无产品而进行下一产品的冲压,不会产生模具零件被打坏的情况,减少了模具维修次数,提高冲压产品的生产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红外检测装置的冲压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下模,如图2所示,所述下模上固定有浮料块2,所述浮料块2的上方可移动设有料带1,所述料带1的底面向浮料块2方向凸出连接有待冲压产品11。所述料带1上方设置有用于切断待冲压产品11的冲头,所述冲头设置在浮料块2的正上方,模具闭合时,冲头将待冲压产品11冲下料带1,形成的产品12落于浮料块2上。
所述浮料块2的正前方设置有用于将产品12吹出模具的气管3,通过气管3将产品12吹出模具,以进行下一个产品的冲压。
所述冲压模具还包括一红外检测装置;所述红外检测装置包括一发光器41,所述发光器41的对立面设置有受光器42,所述受光器42通过信号光缆与信号接收器连接。所述发光器41发出光与受光器42之间形成光幕43,所述光幕43与所述产品12吹出模具形成轨迹相交。一旦有产品12被吹出,其形成的轨迹将会遮挡光幕43,此时,产生遮光信号通过信号光缆将信号传输到信号接收器。
为了更好的将红外检测装置与机床结合,所述红外检测装置还包括一信号控制模块,所述信号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信号接收器连接,所述信号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机床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当信号接收器接收到遮光信号后,将其传输给信号控制模块,信号控制模块控制机床继续运行。若信号接收器未收到遮光信号,则控制机床停止运行,检查产品12。
本实用新型在冲压机床中增加了红外检测装置,保证了每次模具在闭合时都能达到模具中无产品而进行下一产品的冲压,不会产生模具零件被打坏的情况,减少了模具维修次数,提高冲压产品的生产率。
本实用新型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和林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和林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256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