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频宽波束圆极化低剖面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25684.9 | 申请日: | 201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331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曹振新;汤燕;夏继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电科技扬州宝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21/24 | 分类号: | H01Q21/24;H01Q1/38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程化铭 |
地址: | 225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频宽 波束 极化 剖面 天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于卫星导航和通信的三频天线,具有波束宽、增益高、驻波小、结构紧凑等优良性能。主要用于卫星导航定位接收设备和卫星通信接收设备上,比如GPS接收机、GLONASS接收机、CAMPASS接收机等导航接收设备,或者海事通信卫星接收设备等。
背景技术
目前,卫星导航定位、卫星通信已经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使用和推广,比如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以及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等,此外中国CAMPASS系统、欧洲的GALILEO系统等正在建设之中,而这些系统中的地面接收机均需要天线,本实用新型中的天线可以用于上述各种系统的接收机。
无论卫星导航定位接收设备,还是卫星通信设备,一般卫星均是不断运动之中,因此接收机天线一般要求宽波束、圆极化工作状态。此外,这些系统均存在多个不同的工作频点,为了保证每个工作频点均有很好的性能,通常现有的天线只能工作在单个频点上、或者两个工作频点上,像工作在三个工作频点或者以上的天线则较少,尤其是高性能、结构紧凑的多频圆极化微带天线。而本实用新型则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助于减小工作频点偏差的多频宽波束圆极化低剖面天线。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频宽波束圆极化低剖面天线,包括:天线罩,在天线罩内设有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叠合的馈电网络层、第一介质层、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第二介质层、第三金属层、第四金属层、第三介质层、第五金属层、第四介质层和第六金属层;
在馈电网络层、第一介质层、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第二介质层、第三金属层、第四金属层、第三介质层、第五金属层、第四介质层和第六金属层的中心位置分别设有第1中心小孔、第2中心小孔、第3中心小孔、第4中心小孔、第5中心小孔、第6中心小孔、第7中心小孔、第8中心小孔、第9中心小孔、第10中心小孔、第11中心小孔,所述第1中心小孔、第2中心小孔、第3中心小孔、第4中心小孔、第5中心小孔、第6中心小孔、第7中心小孔、第8中心小孔、第9中心小孔、第10中心小孔、第11中心小孔为孔径相同的同心孔且由短路螺钉穿过,实现天线整体的固定和高次模分量的抑制;
所述第三金属层与第四金属层连接,在第二介质层内设有第一金属化过孔和第二金属化过孔,所述第一金属化过孔和第二金属化过孔连接于第三金属层;
在所述的馈电网络层上设有威尔金森90°移相功分器和四分支90°移相功分器;
在第三金属层与馈电网络层之间设有第一馈电针和第二馈电针,所述第一馈电针的一端与第一金属化过孔连接,第一馈电针的另一端与威尔金森90°移相功分器的一个输出端连接,在第一馈电针与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之间设有第1绝缘间隙;所述第二馈电针的一端与第二金属化过孔连接,第二馈电针的另一端与威尔金森90°移相功分器的另一个输出端连接第二馈电针,在第二馈电针与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之间设有第2绝缘间隙;
在第六金属层与馈电网络层之间设有第三馈电针和第四馈电针,所述第三馈电针的一端与第六金属层连接,第3馈电针的另一端与四分支90°移相功分器的一个输出端连接,在第三馈电针与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第三金属层、第四金属层和第五金属层之间设有第三绝缘间隙;所述第四馈电针的一端与第六金属层连接,第四馈电针的另一端与四分支90°移相功分器的另一个输出端连接,在第四馈电针与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第三金属层、第四金属层和第五金属层之间设有第4绝缘间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多层微带结构实现低剖面圆极化宽波束三频天线,特别采用了相互连接的第四金属层6和第三金属层7,第二介质层8开有第一金属化过孔13-3和第二金属化过孔16-3,可以在第三层金属层7上开有第一孔13-2和第二孔16-2,用于焊接馈电针13和16的上端,由于孔13-3和16-3为金属化过孔,因此可以有效焊接,同时避免第四金属层6和第三介质层5之间存在缝隙,使第四金属层6和第三介质层5贴合在一起,从而避免第二工作频点产生较大偏差,适于大量生产而无需重复调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电科技扬州宝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东南大学,未经中电科技扬州宝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2568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