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拉锚结构的插入式大直径圆筒岸壁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26908.8 | 申请日: | 2011-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804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冯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06 | 分类号: | E02B3/06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伍见 |
地址: | 43007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拉锚 结构 插入 直径 圆筒 岸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入式大直径圆筒岸壁,尤其是一种带拉锚结构的插入式大直径圆筒岸壁。
背景技术
目前,插入式大直径圆筒结构在日本、俄罗斯、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港口、海洋工程中均有成功使用的实例,在我国港口工程方面的应用也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了,其设计与施工技术也越来越走向成熟。其主要特点是结构力学性能好,能充分利用原状土的结构性能,主材用量省,开挖(换填)土石方工程量少,环境污染少,施工程序简化,工程造价省等。但实际工程中一直存在前沿水平变位大、影响使用功能的困扰,也因此严重制约了该结构的大范围推广应用。目前,一般采用方法是尽量加大圆筒直径和入土深度,或者对圆筒底部处的地基土进行局部深层加固甚至硬化等改善措施,这无疑会加大建设成本、增加施工技术难度甚至引出目前施工技术水平难以解决的困难,而且,即便如此往往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减少圆筒结构前沿水平变化同时减小圆筒直径及入土深度的带拉锚结构的插入式大直径圆筒岸壁。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带拉锚结构的插入式大直径圆筒岸壁,包括圆筒,所述的圆筒上部设置有胸墙,还包括锚碇桩,锚碇桩上部设置有锚碇台座,胸墙与锚碇台座之间设置有拉杆,拉杆上设置有拉杆紧张器。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圆筒为钢质结构或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圆筒中设置有回填料。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锚碇桩为钢管桩、预制混凝土桩或灌注桩。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锚碇桩为斜桩或直桩。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锚碇桩为单根或双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拉杆将圆筒与锚碇桩连成一体,共同抵抗圆筒后方水平推力的作用及引起的颠覆作用,降低了圆筒对底部持力层土质的要求,并而有效控制插入式大直径圆筒岸壁结构前沿圆筒结构的水平变位。2、减少了圆筒的直径,缩小了圆筒入土深度。3、充分发挥了插入式大直径圆筒结构力学性能好的优势,且主材用量少,开挖土石方工程量减少,环境污染减少,施工程序简化,工程造价降低。4、便于使用,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带拉锚结构的插入式大直径圆筒岸壁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圆筒, 2、圆筒回填材料, 3、锚碇桩,4、锚碇台座,5、圆筒后回填材料,6、胸墙, 7、拉杆, 8、拉杆紧张器,9、建筑物顶面,10、原状软弱土,11、原状软弱土与圆筒后回填土分界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参见图1,带拉锚结构的插入式大直径圆筒岸壁,包括圆筒1,圆筒1上部设置有胸墙6,还包括有锚碇桩3,锚碇桩3上部设置有锚碇台座4,胸墙6与锚碇台座4之间设置拉杆7,拉杆7上设置有拉杆紧张器8。
圆筒1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圆筒1中设置有圆筒回填材料2,圆筒回填材料2由含泥量不大约10%的砂、石料组成;锚碇桩3由预制混凝土桩设置而成,锚碇桩3设置为全直桩且设置为2根。
锚碇台座4可兼做后轨道基础梁,胸墙6可兼做前轨道基础梁。
制作过程:
在方便水上运出的场地制作圆筒1,圆筒1可采用普通钢材卷制而成,也可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再用气垫、水垫、台车等辅助手段水平移动和出运,也可用桁车吊运,通过半潜拖运或气囊浮运至现场沉放;可采用重力静压、液压或电动震动锤振动沉放,当圆筒1沉放困难时,可在圆筒1内外局部挖泥,圆筒1壁埋管的高压射水等措施辅助沉放。
圆筒1沉放到位后,即在圆筒1内回填圆筒回填材料2,圆筒回填填料2可选择含泥量不大于10%的砂、石料。
锚碇桩3可采用钢管桩、预制混凝土桩或灌注桩,可为全直桩或斜桩;既可设置成一根锚碇桩3的单桩结构,也可以设置成2根锚碇桩3的双桩结构。
锚碇台座4及胸墙6可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制成;拉杆7及拉杆紧张器8定型产品,可在市场上直接采购。
圆筒1及锚碇桩3设置完成之后,即可在原状软弱土10上回填圆筒后回填材料5,圆筒后回填材料5可根据工程需要及地材情况选用砂、石、开山土、煤渣等,即原状软弱土和圆筒后回填土分界线11的下部为原状软弱土10,原状软弱土和圆筒后回填土分界线11上部为圆筒后回填材料5,锚碇台座4与胸墙6在同一水平线上,且都设置在建筑物顶面9的下面。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269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