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小内部元件磨损度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27275.2 | 申请日: | 2011-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927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刘波;黄德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青国能低碳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10/18 | 分类号: | F23C10/18 |
代理公司: | 泰安市泰昌专利事务所 37207 | 代理人: | 姚德昌 |
地址: | 100013 北京市东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小 内部 元件 磨损 循环 流化床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分离技术领域,主要针对以煤矸石为主的低热值燃料的燃烧利用,具体地说是一种减小内部元件磨损度的循环流化床锅炉。
背景技术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效低污染清洁燃煤技术。这项技术在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和废弃物处理利用等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商业应用,并向几十万千瓦及规模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发展。
循环流化床锅炉可分为两个部份,第一部分由炉膛、气固物料分离装置、固体物料再循环设备等组成,上述部分形成了一个固体物料循环回路。第二部分为对流烟道,内部布置有过热器,再热器,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等。
循环流化床燃烧是一种在炉内使高速运行的烟气与其所携带的湍流扰动极强的固体颗粒密切接触,并具有大量颗粒返混的流态化燃烧反应过程,同时,在炉外将绝大部分高温的固体颗粒捕集,将这部分颗粒送回炉内再次参与燃烧。反复循环的燃料在炉膛内燃烧的时间延长了,在这种燃烧方式下,炉内温度水平因受脱硫最佳温度限制,一般850℃左右,这样的温度远低于普通煤粉炉中的温度水平(一般1300-1400℃),并低于一般煤的灰熔点(1200-1400℃),避免了灰熔化带来的高温结焦。这种低温燃烧方式好处较多,炉内结渣,及碱金属,析出均比煤粉炉中要改善很多,对灰特性的敏感性减低,氮氧化合物生成量低。并可在炉内实现高效低成本的脱硫工艺。从燃烧反应动力学角度看,循环流化床锅炉内的燃烧反应控制在动力燃烧区(或过渡区)内。由于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低温燃烧方式,并有大量固体颗粒的强烈混合,这种状况下的燃烧速率主要取决于化学反应速率,也就决定于燃烧温度水平,循环流化床锅炉内燃料燃尽度很高,通常,性能良好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燃尽率可达98-99%以上。
目前,循环流化床燃料热值适用范围在3500大卡以上。随着燃料尤其是煤价上涨,一些低热值燃料如煤矸石也被提到了日常研究课题中。由于循环流化床锅炉内的高颗粒浓度和高运行风速,锅炉部件的磨损是比较严重的。磨损主要与风速、颗粒度以及流场的不均匀性有关,磨损与风速及浓度成正比。采用燃烧热值在1500卡以下的低劣质燃料,对锅炉的磨损就更为严重。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小内部元件磨损度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确保以煤矸石为主的低热值燃料,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中燃烧时对内部元件磨损度小,延长锅炉使用寿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减小内部元件磨损度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包含有炉膛、气固物料分离装置、固体物料再循环装置和对流烟道,所述炉膛高度提升5-10%,在所述炉膛受热面上附着有浇注料,所述固体物料再循环装置采用回转窑补燃装置和冷渣机排放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炉膛底部设置有炉膛排渣口,所述炉膛排渣口至少为4个,用于冷渣机排放和事故排放。
本实用新型提高了炉膛高度,并在炉膛受热面上打浇注料,将锅和炉分开,燃料在炉膛内部的流态化移动先磨损的是浇注料,这样可极大的延长锅炉持续燃烧时间,降低防磨损检修成本;提升炉膛的高度,不仅可使燃料更充分燃烧,同时也可降低烟气出口固体颗粒的磨损;对流烟道受热面积加大,降低了烟气的纵向风速,减小了后部烟气的冲刷磨损;低热值燃料燃烧后生成的炉渣和炉灰比例较大,为了能充分回收灰渣带走的热量和未燃尽的可燃质,采用回转窑补燃装置,让灰渣进行二次燃烧,来提升锅炉效率和降低灰渣含碳比,同时减小灰渣对锅炉的磨损。
因此本实用新型改善了锅炉前后的磨损问题,延长锅炉停炉检修周期,降低锅炉检修成本,提升锅炉运行效率,采用低热值煤燃烧,降低锅炉燃料成本,减少了固体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社会经济及环境效应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青国能低碳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未经中青国能低碳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272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油气井的封隔套组件和管柱组件
- 下一篇:软密封油井单流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