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粉末材料的混合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27651.8 | 申请日: | 2011-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873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朱宝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晶能荧光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5/00 | 分类号: | B01F5/00;B01F3/18;B01F15/00;B01D50/00 |
代理公司: | 湖州金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2 | 代理人: | 裴金华 |
地址: | 313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粉末 材料 混合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粉末材料的混合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粉末材料的混合收集和排放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在发光材料的规模生产过程中,需要将多种无机的高纯基料进行混合而成一种新的发光材料。
目前普遍采用粉末材料混合处理方式是:吸入物料→旋风分离器进行混合→负压收集→脉冲式布袋吸尘器,然后定期将吸附的粉尘人工或机械回收。这种操作经常出现,破袋、受阻等不良现象,并且除尘率低,原料浪费严重,无法除去的粉尘会污染生产环境。
专利号为20092004578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描述了一种粉末混合机,该专利用于工业生产中多种粉末原料的混合,混合均匀,易清洗,混合时间短。但是该混合机用于非密闭环境下,在混入粉末材料进行混合处理的时候会造成粉末飞扬,污染生产环境,同时开放的工作环境也使得粉末材料极易受到污染。
以上两种方式都能很好的将物料混合均匀,第一种方式为业界常用技术,没有解决粉末材料收集率低和污染环境的问题;第二种是已有专利技术,没有解决粉末在混合过程中受污染、以及粉末飞扬污染环境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发光材料生产过程中,一方面粉末料需要充分混合、回收,并且在操作环节中不能受污染;一方面在净化粉末料后不能使生产环境有粉尘污染。
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粉末状材料的混合处理装置,
它包括:吸管,输料管,一级重力分离器,二级重力分离器,收集器,贮存器,过滤器。吸管和输料管相连接,输料管连接到一级重力分离器入口,一级重力分离器的两个出口和收集器、二级重力分离器入口相连接,二级重力分离器的两个出口和收集器、过滤器入口相连接,收集器、贮存器相互连接。
为了使粉末材料充分混合并使之尽可能完全收集,本发明采用由两组重力分离器组成的多级分离装置,一级重力分离器将输入的粉末材料充分混合后排入收集器,未收集的粉末材料排入二级重力分离器再次进行混合收集。通过两级混合收集,可以提高粉末材料的利用率,减少物料损失。
收集器由自控负压室组成,可以针对粉末的比重和提升高度控制负压和空气流速,确定电机功率。
为了解决整个装置排出的废气中遗留的粉末材料污染环境的问题,在二级重力分离器后使用了由精密过滤器组成的过滤装置。粉末材料经过两次混合收集后,未被收集的空气、粉末等的混合物排入精密过滤器,由精密过滤器再次过滤后,将过滤下来的粉末材料排入收集器,其余无法过滤的粉末通过排气管排出。通过精密过滤后只有极少量的粉末排出,基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为了解决操作过程中粉末材料受污染的问题,整个装置除吸管入口和过滤器出口都密封,排除外界对粉末材料的影响。同时所述粉末材料为无机高纯基料,多为金属粉末,使用金属容器会由于容器内壁金属脱落而影响材料成分。因此,所述吸管、输料管、重力分离器内表面、收集器内表面和贮存器内表面都必须为全塑材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提高物料处理过程中的收集率,提高物料的利用率。并保证物料不受污染。
2、精密过滤,减少粉尘排放,使生产环境保持清洁。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原理流程框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21、贮存器,22、输料管,231、一级重力分离器,232、二级重力分离器,24、自控精密过滤器,25、收集器,26、排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2所示,所述装置包括:输料管22,一级重力分离器231,二级重力分离器232,收集器25,贮存器21,过滤器24,一级重力分离器231和二级重力分离器232相连通,一级重力分离器231与所述输料管22、收集器25分别相连通,二级重力分离器232与所述收集器25、过滤器24分别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晶能荧光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晶能荧光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276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