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螺杆供水式气体雾化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27835.4 | 申请日: | 2011-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109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李自良;杨长友;张时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5B17/04 | 分类号: | B05B17/04;B05B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螺杆 供水 气体 雾化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雾化气体发生装置,属于雾化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雾化气体装置很多用于作为空气加湿器和淬火装置供应淬火气体。但雾化气体装置结构过于复杂或供水不充分,这样造成供水不足,而且操作、使用极不方便。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实现节约能源,充分雾化,结构简单,提高雾化气体质量,降低成本,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雾化气体发生装置,利用螺杆装置供水进行气体雾化。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螺杆供水式气体雾化器,包括装置壳体1、螺杆2、圆柱筒3、支架5、雾化筒6、圆盘7、圆柱网8、扇叶9、转轴10、电机13和水箱15;壳体1是底部为供水池11的圆柱状结构,其内腔底部设置支架5,支架5上安置雾化筒6,雾化筒6上安置水箱15和电机13;水箱15为底部设有伸于壳体1底部的出水管的环柱状结构,其中心空腔罩于电机13上、下部嵌于壳体1上开口中并保持一定间距;螺杆2和扇叶9同转轴,其转轴与电机13的输出轴连接(通过联轴器等普通方法连接);螺杆2的下端伸进下壳体1底部供水池11中、其外套圆柱筒3和圆柱网8;圆柱筒3下端固定在供水池11底部,其下端筒壁上设有进水孔12用于供水;螺杆2上方的轴上装有圆盘7,用于甩出经螺杆2挤压推进上来的水分。
所述圆盘7和圆柱网8与雾化筒6和壳体1之间形成雾化空间,嵌于壳体1开口中的水箱15下部与壳体1之间形成雾气出口。嵌于壳体1开口中的水箱15下部与壳体1之间的间距为3~10mm,根据实际需要具体选择确定。
所述螺杆2上端与扇叶9之间保持一定间距,螺杆上方轴上的圆盘7直径大于圆柱筒3的直径。螺杆2上端与扇叶9之间的间距为10~30mm,圆盘7的直径大于圆柱筒3的直径5~10mm。螺杆2上端与扇叶9之间的间距和圆盘7的直径,根据实际需要具体选择确定。
所述电机13外罩有电机罩14,起到防尘和美观作用。
本装置的电机发动后,电风扇叶9转动,与扇叶9同轴的螺杆2也同时转动,将供水池11中的水从圆柱筒3下端筒壁上的进水口12进入圆柱筒3中,然后在螺杆2和圆柱筒3的挤压下往上推进与圆盘(7)接触,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飞出碰撞穿越圆柱网(8),形成微小的水珠(10),再由扇叶9产生的强风相互作用后形成雾化气体12,经嵌于壳体1开口中的水箱15下部与壳体1之间形成的雾气出口(出气口)排出。
本实用新型气体雾化器供水充分,水滴通过挤压推进、甩出、碰撞穿越,变成小水珠,水珠颗粒直径小,雾化效果更好,既能充分供水,又能保证雾化气体质量,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雾化效果好等优点,可用于空气加湿,也可用于对工件进行雾化淬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水雾化部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螺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螺杆,3-圆柱筒,4-水箱出水管,5-支架,6-雾化筒,7-圆盘,8-圆柱网,9-扇叶,10-转轴,11-供水池,12-进水孔,13-电机,14-电机罩,15-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所述内容。
实施例1:如图1、2、3所示,本螺杆供水式气体雾化器,包括装置壳体1、螺杆2、圆柱筒3、支架5、雾化筒6、圆盘7、圆柱网8、扇叶9、转轴10、电机13和水箱15;壳体1是底部为供水池11的圆柱状结构,其内腔底部设置支架5,支架5上安置雾化筒6,雾化筒6上安置水箱15和电机13;水箱15为底部设有伸于壳体1底部的出水管4的环柱状结构,其中心空腔罩于电机13上、下部嵌于壳体1上开口中并保持一定间距;螺杆2和扇叶9同转轴,其转轴与动力结构13的输出轴连接;螺杆2的下端伸进下壳体1底部供水池11中、其外套圆柱筒3和圆柱网8;圆柱筒3下端固定在供水池11底部,其下端筒壁上设有进水孔12用于供水;螺杆2上方的轴上装有圆盘7,电机13外罩有电机罩14。
圆盘7和圆柱网8与雾化筒6和壳体1之间形成雾化空间,嵌于壳体1开口中的水箱15下部与壳体1之间形成雾气出口。嵌于壳体1开口中的水箱15下部与壳体1之间的间距为5mm。螺杆2上端与扇叶9之间保持一定间距,螺杆上方轴上的圆盘7直径大于圆柱筒3的直径。螺杆2上端与扇叶9之间的间距为20mm,圆盘7的直径大于圆柱筒3的直径8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278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连杆模具的随动装置
- 下一篇:以绿茶为基茶加入松针的配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