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补偿装置的液体加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28544.7 | 申请日: | 2011-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901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宁;顾伟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金刚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7C3/18 | 分类号: | B67C3/18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805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补偿 装置 液体 加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加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补偿装置的液体加注系统。
背景技术
虹吸是一种流体力学现象,可以不借助泵而抽吸液体。处于较高位置的液体充满一根倒U形的管状结构(称为虹吸管)之后,较高位置的液体则可通过虹吸管导流至较低的位置。这种结构下,管子两端的液体压强差能够推动液体越过虹吸管的最高点,向另一端排放。即先在连接管中创造一个低压环境,利用管内的气压与高位液体液面的大气压的气压差,将液体导入到连接管中,待液体通过虹吸管的最高点,并且虹吸管出口侧液位低于高位液体液位后,在重力的作用下,高位液体持续流入低位液体容器,直到高、低位液体的水平高度相同,液体停止流动。利用虹吸原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管内先装满液体;2、管的最高点距上容器的液面高度不得高于大气压支持的水柱高度;3、出水口比上容器的水面必须低。这样使得出水口液面受到向下的压强(大气压加水的压强)大于向上的大气压,保证水的流出。
在工业生产中,虹吸原理常被应用在一些简易的液体加注过程中,如汽车制动液的加注,当加注壶内的制动液加注用完时,需要对其进行补偿;通常将储液壶放置于较高的位置,将加注壶放置于较低位置,通过一根虹吸管将储液壶内液体引出并流进加注壶内。但要满足虹吸原理,其虹吸管内必须充满液体,否则空气压力大于液体自重的情况下,液体不能顺利引流。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工作人员直接用嘴吸,以排除管内空气;但这种方式即不方便,又容易引起操作不当将有害液体吸入体内对员工身体造成损伤,尤其是利用虹吸原理引流具有腐蚀性液体时对员工伤害更大;同时该方法还会给液体带来杂质,影响液体质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补偿装置的液体加注系统,利用虹吸原理,无需嘴吸即能将虹吸管内的空气排出,实现虹吸导流。
一种具有补偿装置的液体加注系统,包括:
装有加注液的储液罐和通过虹吸管与储液罐相连的加注壶;所述的虹吸管的吸口端伸入储液罐内的加注液中,出口端伸入加注壶内;
虹吸管最高处至出口端的虹吸管上设有三通接头,所述的三通接头通过排气管连接有排气罐,所述的排气管上设有控制阀;所述的排气罐位于三通接头上方;三通接头至出口端的虹吸管长度大于虹吸管最高处至吸口端的虹吸管长度。
优选地,所述的控制阀为球阀;可控制排气时加注液的流量。
优选地,所述的排气罐内装有与储液罐相同的加注液;能保证加注液质量。
本实用新型利用虹吸原理对汽车加注液补偿引流,通过在虹吸管上增设三通接头,无需嘴吸即能将虹吸管内的空气排出,实现加注液在重力下自动引流,操作简单,避免用嘴直接吸取油液造成的人体伤害,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易实施,且推广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为具体地描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引流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补偿装置的液体加注系统,包括:储液罐1、加注壶2和虹吸管3;储液罐1内装有制动液4;虹吸管3的吸口端伸入储液罐1内的制动液4中,出口端伸入加注壶2内,且储液罐1内制动液4的液面所处高度高于虹吸管3的出口端所处高度;
虹吸管3最高处至出口端的虹吸管3上设有三通接头5,三通接头5通过排气管7连接有排气罐6,排气罐6内装有制动液4,排气管7上设有球阀8;排气罐6位于三通接头5上方;三通接头5至出口端的虹吸管3长度大于虹吸管3最高处至吸口端的虹吸管3长度。
利用本实施方式的补偿装置对制动液4进行补偿引流时,现将球阀8打开,排气罐6内的制动液4在重力作用下沿排气管7经三通接头5流入加注壶2内;此时,接头处至出口端间虹吸管3内的空气被制动液4排出,该段空气体积足够将储液罐1内的制动液4抽取到虹吸管3的最高处,使得储液罐1内的制动液4能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引流,从而将吸口端至接头处间虹吸管3内的空气排出,形成虹吸效应;虹吸管3内的空气完全排出后,关闭球阀8,完成补偿引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金刚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金刚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285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制造层合的磁芯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双层物料传送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