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板簧加热炉蓄热节能燃烧室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32576.4 | 申请日: | 2011-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717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任绪斌;任鹏;刘永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莱芜科瑞迪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4/48 | 分类号: | F23D14/48;F23D14/66;F23D14/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1105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加热炉 蓄热 节能 燃烧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板簧加热炉的燃烧室的改进,具体地说是一种汽车板簧加热炉蓄热节能燃烧室。
背景技术
在汽车板簧的生产中,当板簧加工加工完成后,要投入加热炉内进行调制处理。目前所使用的加热炉,包括预热室、燃烧室和冷却室,预热室、燃烧室和冷却室依次连接为一整体,板簧总成从预热室的进料口进入,得到预热后,再进入燃烧室,在燃烧室内经过加热,再进入冷却室。这种加热炉的燃烧室,包括炉壳体、左煤气烧嘴和右煤气烧嘴,左煤气烧嘴和右煤气烧嘴分别固定在炉壳体的左、右壁中部,左煤气烧嘴和右煤气烧嘴连接煤气管道。这种燃烧室的不足在于耗能高,致使加工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节约能源、降低加工成本的汽车板簧加热炉蓄热节能燃烧室。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汽车板簧加热炉蓄热节能燃烧室,包括炉壳体、左煤气烧嘴和右煤气烧嘴,左煤气烧嘴和右煤气烧嘴的输气口分别嵌入固定在炉壳体的左、右壁中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煤气烧嘴的下弯管腔内塞入左蓄热体;所述的右煤气烧嘴的下弯管腔内塞入右蓄热体;左煤气烧嘴的下弯管的底壁通孔与右煤气烧嘴的下弯管的底壁通孔通过管道相连通,在左煤气烧嘴下弯管与右煤气烧嘴的下弯管相连通的管道上设有四通转换阀;在左煤气烧嘴和右煤气烧嘴的上壁上均设有煤气输入管。
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如下措施实施:所述的左蓄热体和右蓄热体均为陶瓷蜂窝状柱体,其外直径分别与左煤气烧嘴下弯管和右煤气烧嘴下弯管的管腔内直径一致,其高度分别为左煤气烧嘴和右煤气烧嘴高度的1/2。
在煤气输入管上设有控制阀。
所述的四通转换阀的一侧壁上设有常温空气输入管,另一侧壁上设有放热后烟气输出管,四通转换阀的结构为现有技术,故不多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目前汽车板簧加热炉所使用的燃烧室相比,由于在煤气烧嘴内增加了蓄热体,通过四通转换阀的切换,使进入的空气得到预热后再助燃,所以,能够节能降耗,降低了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中:1、炉壳体;2、左煤气烧嘴;3、右煤气烧嘴;4、左蓄热体;5、右蓄热体;6、管道;7、四通转换阀;8、煤气输入管;9、控制阀;10、常温空气输入管;11、放热后烟气输出管;12、燃烧室。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制作本实用新型。该汽车板簧加热炉蓄热节能燃烧室,包括炉壳体1、左煤气烧嘴2和右煤气烧嘴3,左煤气烧嘴2和右煤气烧嘴3的输气口分别嵌入固定在炉壳体1的左、右壁中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煤气烧嘴2的下弯管腔内塞入左蓄热体4;所述的右煤气烧嘴3的下弯管腔内塞入右蓄热体5;左煤气烧嘴2的下弯管的底壁通孔与右煤气烧嘴3的下弯管的底壁通孔通过管道6相连通,在左煤气烧嘴2下弯管与右煤气烧嘴3的下弯管相连通的管道6上设有四通转换阀7;在左煤气烧嘴2和右煤气烧嘴3的上壁上均设有煤气输入管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的左蓄热体4和右蓄热体5均为陶瓷蜂窝状柱体,其外直径分别与左煤气烧嘴2下弯管和右煤气烧嘴3下弯管的管腔内直径一致,其高度分别为左煤气烧嘴2和右煤气烧嘴3高度的1/2。
在煤气输入管8上设有控制阀9。
所述的四通转换阀7的一侧壁上设有常温空气输入管10,另一侧壁上设有放热后烟气输出管11,四通转换阀7的结构为现有技术,故不多述。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当左煤气烧嘴2工作时,在燃烧室12内的加热汽车板簧加热后的高温废气经右煤气烧嘴3排出,以辐射和对流的方式迅速将热量传递给右蓄热体5,经过右蓄热体5后,高温废气的温度降至200℃以下,并通过四通转换阀7的转换流入放热后烟气输出管11。经过一定的间隔时间,再切换四通转换阀7,接通常温空气输入管10,关闭放热后烟气输出管11,流入常温空气,常温空气流经右蓄热体5,右蓄热体5的热量传给常温空气,使常温空气加热到800℃以上,通过右煤气烧嘴3流入燃烧室12内助燃。同理,也可反向转换。通过这种交替方式,即可实现烟气余热最大限度的回收和助燃空气的预热,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莱芜科瑞迪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未经山东莱芜科瑞迪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325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快开风门
- 下一篇:方便记单词的电子壁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