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节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33956.X | 申请日: | 201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314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王满;肖焱曦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M35/10 | 分类号: | F02M35/10;F02D33/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李郑建 |
地址: | 710064***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节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的汽车节油装置,能够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背景技术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我国四化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的供应和有效的利用,目前,我国公路交通运输所占比重较大汽油作为汽车的粮食其身价已为世人所瞩目,国家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历行节能方面多次作过重要指示,专家、学者和国家科研部门在有效节能力面已有不少成果和创新。车用汽油的燃料燃烧效率很高,几乎达到了95%,因此,从提高燃料燃烧效率来达到省油的效果,可做的工作已经不多了。而另一方面,发动机的热效率一直不高,只有30%~40%的热量可用来做功,其他的热量大多通过排气、散热、泵气、摩擦等渠道消耗了。所以,通过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来达到省油15%~30%的说法是不现实的。人们通常还可以采用节油装置来省油,但是常用的节油器存在由于结构复杂或者其他结构方面的缺陷导致节油效果不好。因此,研究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有效节油的节油装置,对于节省汽车用油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节油装置,该装置通过控制气阀开启的大小以补充不同量的新鲜空气,达到节油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节油效果好。同时,还具有噪音低,能够有效改善尾气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汽车节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通气管、第二通气管、控制气阀、阀门开关、进气管和铸铁接盘,其中,所述第一通气管连通控制气阀,所述控制气阀上安装有阀门开关,所述控制气阀的另一端连接第二通气管,所述第二通气管的另一端连接进气管;
所述铸铁接盘为一块铁片,铸铁接盘的中心有通孔,铸铁接盘的侧壁上向中心的方向有通气道,通气道的进气口在铸铁接盘的侧壁,通气道的出气口通孔相汇合;进气管的下端连接铸铁接盘的进气口。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如下其他技术特征:
所述铸铁接盘厚度为24mm。
所述铸铁接盘形状为圆形。
所述通孔直径为10~12mm。
所述装置还包括接管,所述第一通气管通过所述接管连通控所述制气阀。
所述装置还包括管接头,所述第二通气管的通过管接头连接进气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方向表示进气方向。
图2为铸铁接盘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立体图,(b)为厚度方向的横剖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管接头接入的汽车部位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解释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节油装置,包括第一通气管2a、第二通气管2b、控制气阀3、接管4、阀门开关5、管接头6、进气管7和铸铁接盘11,其中,所述第一通气管2a通过所述接管4连通控制气阀3,所述控制气阀3上安装有阀门开关5,所述控制气阀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通气管2b,所述第二通气管2b的另一端通过管接头6连接进气管7。
参考图2、图3,所述铸铁接盘11为一块厚度为24mm铁片,形状为圆形,铸铁接盘11的中心有直径为10~12mm的通孔12,铸铁接盘11的侧壁通向中心的方向有通气道14,通气道14的进气口13在铸铁接盘11的侧壁,通气道14的出气口与通孔12相汇合;进气管7的下端连接铸铁接盘11的进气口13。
实际使用时,将控制气阀3固定在驾驶室内便于驾驶员操作阀门开关5;将第一通气管2a的另一端接在汽车的空气滤清器1上,第一通气管2a用于连通汽车的空气滤清器1和控制气阀3;接管4用于连通第一通气管2a和控制气阀3;第二通气管2b用于连通控制气阀3和汽车的混合器8,管接头6用于将第二通气管2b连接在汽车的燃油混合器8上的进气管7上,管接头6旋进进气管7内。本实用新型最终通过进气管7接入铸铁接盘11的进气口13与化油器10连通。将铸铁接盘11平放在化油器10的喉管和节气阀9之间。此时,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节油装置与进气管7、混合器8、节气阀9、化油器10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按不同工况需要,驾驶员控制阀门开关5,进入不同量的新鲜空气。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3395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色彩辨识的城市公交线路编号方法
- 下一篇:管道用新型复合式补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