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蒸汽管路排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34849.9 | 申请日: | 2011-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321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傅继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傅继义 |
主分类号: | F16L55/07 | 分类号: | F16L55/07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6 | 代理人: | 任永武;须一平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汽 管路 排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蒸汽管路排水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提供蒸汽管路的冷凝水排出的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蒸汽系统为避免管线内产生的冷凝水累积引发水锤现象而损坏管线元件或影响系统工作,会于蒸汽管路设置排水装置(或称袪水器/阀),用于蒸汽管路内的冷凝水排出,然而,由于冷凝水在排放过程中,蒸汽管路内的蒸汽也有可能随着一起排出外界而导致蒸汽浪费,因此,如中国台湾新型公告号517819号所公开的“蒸汽冷凝水连续排除装置改良”,针对前述蒸汽容易随着冷凝水泄出的问题提出一种解决方法,该案借由设置流孔塞与出口塞,达到使冷凝水能正常排出而又可减少蒸汽泄漏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更进一步改良的蒸汽管路排水装置。本实用新型蒸汽管路排水装置用于连接于一蒸汽管路,提供该蒸汽管路的冷凝水排出,该蒸汽管路排水装置包含一壳体与一塞件。该壳体具有一第一端部、一第二端部、一贯穿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的穿孔,且该穿孔孔径由该第一端部往该第二端部方向渐缩,该第一端部用于连接该蒸汽管路。该塞件设置于该穿孔内,该塞件包括一本体、一形成于该本体且两端连通该穿孔的流道。
进一步的,该流道两端间为非直线延伸。
进一步的,该塞件流道两端间为直线延伸。
进一步的,该塞件的本体呈柱状并具有一外周面,该流道凹陷形成于该外周面。
进一步的,该流道呈螺旋状延伸。
进一步的,该壳体的穿孔为一拔模锥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借由壳体的穿孔为锥孔的设计,方便塞件的组装与拆卸,且塞件流道的结构设计,不仅达到冷凝水排水的效果,亦可减少蒸汽管路的蒸汽泄出,从而避免蒸汽浪费,且螺旋状流道的成型方式加工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蒸汽管路排水装置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组装于一蒸汽管路的侧视示意图;
图2是该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说明一塞件结合于一壳体内;以及
图3是该较佳实施例的塞件的一种变型结合于该壳体内的剖视图,其中,该塞件另形成有直线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一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蒸汽管路排水装置100的较佳实施例包含一壳体1与一塞件2,本实施例中,壳体1大致呈直管状具有一第一端部11、一第二端部12与一贯穿第一端部11与第二端部12的穿孔13,且穿孔13的孔径由第一端部11往第二端部12的方向渐缩,换句话说,壳体1第一端部11的孔径111大于第二端部12的孔径121,更具体来说,此处的穿孔13为一拔模锥孔。
此外,壳体1位于第一端部11与第二端部12的外表面分别设有外螺纹结构,壳体1是通过其第一端部11外表面的外螺纹结构螺接于一蒸汽管路3,使得壳体1的穿孔13与蒸汽管路3相连通,而壳体1的第二端部12则是连通外界。
塞件2包括一本体21与一形成于本体21的流道22,塞件2是以其本体21填塞于壳体1的穿孔13内,使其流道22与穿孔13相连通,附带说明的是,由于壳体1的穿孔13为一拔模锥孔且其孔径由第一端部11的方向往第二端部12的方向渐缩,因此,本体21是由第一端部11置入壳体1的穿孔13内,直到本体21由于穿孔13的孔径渐缩无法继续移动而靠抵于壳体1界定出穿孔13的内壁面而处于填塞于穿孔13内的状态。相反的,当需要将塞件2由壳体1分离时,由壳体1第二端部12施力使塞件2往第一端部11的方向退出。
本实施例中,本体21呈柱状并且具有一外周面211,流道22是呈螺旋状凹陷形成于本体21的外周面211,具体而言,流道22可通过类似攻牙的工艺形成。
当塞件2填塞于壳体1的穿孔13内时,塞件2流道22两端连通穿孔13,使得穿孔13内的流体仅能通过流道22穿过塞件2的本体21。
当蒸汽管路3内的蒸汽冷凝时,冷凝水可借由蒸汽管路3内的蒸汽压力推送而经由塞件2的流道22往壳体1的第二端部12的方向移动并排出,且当冷凝水位于本体21的流道22内时,由于会占用流道22的空间,所以,也可阻止较大量的蒸汽管路3内的蒸汽经由流道22流出第二端部12,此外,螺旋状的流道22设计,也有助于阻挡蒸汽管路3的蒸汽由壳体1的第二端部12排出。
补充说明的是,图2的塞件2本体21也可另再形成有如图3所示的直线流道23(例如类似文氏管的构造)配合该非直线的流道22,或者,图2的塞件2的流道22并不以螺旋状为限,也可以是如图3的直线流道23或其他两端间为非直线的流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傅继义,未经傅继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3484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