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输送敏感液体的往复泵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37665.8 | 申请日: | 2011-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903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金磊;巴根纳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15/00 | 分类号: | F04B15/00;F04B53/00;F04B53/14;F04B53/10;F04B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法思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8 | 代理人: | 杨小蓉;高宇 |
地址: | 010110 内蒙古自***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送 敏感 液体 往复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敏感液体输送泵,具体涉及一种输送敏感液体的往复泵。
背景技术
近年来市场上无菌后添加的液态奶制品不断增多。这类高端乳制品及饮料在加工过程中存在诸多难点。其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就是无菌后添加这一步。无菌后添加是基于全新的技术工艺,在热处理之后、灌装之前加入无菌的热敏感物质液体。所述热敏物质为食品添加剂及营养强化剂。由于是在杀菌之后加入的,热处理不会影响到所添加的热敏物质。因此一些对热很敏感的添加剂及营养强化剂即使是具有活性的乳酸菌也可以被添加了。
如图1-a和图1-b所示是现有技术的传统工艺和无菌添加的工艺流程图。两种工艺看似差别不大,但无菌添加是在杀菌之后添加的。要完成无菌添加这一步骤,必须保证全封闭式的添加方式(即要保证与外界隔绝)。否则产品质量将无法保证。
传统进行无菌添加时所用的输送泵为蠕动泵,无菌的热敏物质在蠕动泵软管中可以保证无菌环境(与外界隔绝)。但是缺点有二:1、所用蠕动泵软管均为国外进口。为了保证无菌性与安全性该软管每添加完5-10升无菌添加剂液体就需要丢弃更换一根新的蠕动泵软管—运行成本高!2、使用蠕动泵及配套软管输送敏感料液由于自身的特性及构造使其输送添加剂的流量局限性很大为:0.5-1.5升/小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克服在无菌添加时所用的蠕动泵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敏感液体输送泵。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输送敏感料液的输送泵,在进行输送工作的过程中维持了敏感料液的无菌性。另一方面,与现有技术的蠕动泵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敏感液体输送泵降低了运行成本而且提高了对敏感料液的输送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送敏感液体的往复泵,包含位于壳体上的吸入阀、排出阀和位于壳体中与外壳同轴设置且可往复运动的圆柱形柱塞,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泵还包含第一密封层、第二密封层、一个蒸汽进口和一个蒸汽出口;
所述第一密封层和第二密封层分开套设于所述柱塞外壁与外壳内壁形成的间隙中,且所述第一密封层、第二密封层、外壳内壁和柱塞外壁形成一无菌蒸汽腔,所述蒸汽进口和蒸汽出口设置于无菌蒸汽腔体对应的外壳上。
可选的,所述柱塞在偏心传动单元的带动下沿所述外壳轴向做前后往复运行。所述圆柱形柱塞的直径可变。
可选的,所述吸入阀和排出阀为球形阀门。
所述第一密封层和第二密封层采用弹性材料具有一定弹性、耐磨及耐高温。所述吸入阀和排出阀为各一个。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省去了传统使用蠕动泵输送料液需要频繁更换配套无菌软管的步骤。其运行成本远低于传统的蠕动泵输送方式。
2、该新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变更柱塞的直径来调整输送敏感料液的流速。流速可保持在十几升至数十升每小时,而不局限于0.5-1.5升/小时如此微量的流速,提升了输送效率。
3、该泵设计为双密封形式。并在两个密封之间设计了可以流通蒸汽的无菌蒸汽腔。这样一来输送泵在工作期间即使密封a发生泄漏敏感液体也无法与外界接触到。这样就保证了该新型输送泵在输送敏感液体时的无菌性能。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现有技术传统工艺的流程示意图;
图1-b是本实用新型现有技术的无菌添加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柱塞泵静止状态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柱塞泵吸料状态图(偏心轮旋转带动柱塞向后运行,进料阀打开);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柱塞泵出料状态图(偏心轮旋转带动柱塞向前运行,出料阀打开);
图5-a是本实用新型无菌蒸汽腔的实务剖开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的无菌蒸汽腔截面图。
附图标识:
1、吸入阀 2、排出阀 3、外壳
4、活塞 5、第一密封 6、第二密封
7、蒸汽进口 8、蒸汽出口 9、偏心传动单元
10、无菌蒸汽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以下的实施例均为活塞在偏心传动单元的带动下沿所述外壳轴向做前后往复运行、且吸入阀和排出阀均采用球形阀的情况。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376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