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极群穿壁焊联接的蓄电池槽盖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37978.3 | 申请日: | 2011-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527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陈苏祥;刘明;董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卧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卧龙电气集团浙江灯塔电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2 | 分类号: | H01M2/02;H01M2/04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 33206 | 代理人: | 戴晓翔 |
地址: | 3123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极群穿壁焊 联接 蓄电池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铅酸蓄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适用于极群穿壁焊联接的蓄电池槽盖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槽盖粘封形式的电池,其相邻单格极群之间的联接方式一般为:将正负极群的极柱(一般为半圆头)用一圆形工装将表面铅融熔后联接,俗称“搭头”焊接方式,由于此种联接方式焊接结合面积较小,且容易产生焊接缺陷,当电池大电流放电时,易产生脱焊或大电流熔断的现象,使电池存在质量隐患;正负极群若采用穿壁焊方式联接,则焊接面积大大增加,且可以用剪切机进行检测保证质量,提高电池大电流放电能力,保证电池质量,但如果利用现有的蓄电池槽,极群之间采用穿壁联接方式,需降低极板高度,而降低了电池的容量,电池比能量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适用于极群穿壁焊联接的蓄电池槽盖结构,可将传统的“搭头”焊接方式改为穿壁焊接,保证电池容量的同时,避免了电池脱焊或熔断的安全隐患。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适用于极群穿壁焊联接的蓄电池槽盖结构,包括蓄电池槽和与其相配的蓄电池盖,所述的蓄电池槽上设有隔档,其特征是所述的隔档上设有一开有侧孔的凸起,所述的蓄电池盖上设有与凸起相配合的盲孔。使用该蓄电池槽制作粘封电池时,极群联接用可靠的穿壁焊方式,大大提高正负极群之间的结合力,使电池在外形尺寸保持不变,电池容量保证不变的同时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特别是大电流放电性能的目的。
作为上述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实用新型还包含以下附加技术特征或这些特征的任意组合:
所述的隔档可有多个,每个隔档上均设有凸起,适合多极群的蓄电池使用。
所述的侧孔为圆孔,直径为12mm-16mm,按照电池容量的大小确定圆孔直径,孔位高度按极板高度确定。
所述的凸起为长方形,其外缘至侧孔孔壁的最小距离为9mm-12mm,经过反复实验,此范围可保证较好地焊接效果。
所述的盲孔为尺寸与凸起相配合的长方形孔,盲孔的深度和长度与凸起相匹配,宽度为隔档加穿壁极柱厚度的两倍,并留置2mm-3mm的间隙,方便穿壁焊接。
本实用新型得到的一种适用于极群穿壁焊联接的蓄电池槽盖结构,在原有的电池槽上进行设计,在保证电池容量的同时,满足穿壁焊接的要求,从而避免了因采用传统“搭头”焊接方式而导致的电池脱焊或熔断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蓄电池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蓄电池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蓄电池槽、2-蓄电池盖、3-凸起、4-侧孔、5-盲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描述的一种适用于极群穿壁焊联接的蓄电池槽盖结构,包括蓄电池槽1和与其相配的蓄电池盖2,所述的蓄电池槽1上设有三个隔档,所述的每个隔档上设有一开有侧孔4的凸起3,所述的蓄电池盖2上设有与凸起3相配合的盲孔5。
所述的侧孔4为圆孔,直径为12mm-16mm。所述的凸起3为长方形,其外缘至侧孔4孔壁的最小距离为9mm-12mm。所述的盲孔5为尺寸与凸起3相配合的长方形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卧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卧龙电气集团浙江灯塔电源有限公司,未经卧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卧龙电气集团浙江灯塔电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379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户外的移动式高压变频器
- 下一篇:一种隔爆型干式变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