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取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39019.5 | 申请日: | 2011-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261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李磊;鲍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47G21/00 | 分类号: | A47G21/00;A61L2/10;A47L19/0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小虹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活用品,更具的说涉及对筷子自动排列、烘干、杀菌的取筷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自动取筷机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感应式的,另一种是手动的。感应式的自动取筷机,其缺点是筷子洗干净后,用毛巾擦干或烘干,不能让机器内部进水;装筷子时候,底层必须要摆放平稳整齐,以免发生筷子交叉,而导致机器出筷不是很顺利;使用一段时间后,如果要清洗筷箱里面,严禁用带水的毛巾擦洗筷箱内,使用干毛巾擦。手动的自动取筷机包括箱体,箱体内倾斜设置有成对的斜面杆,在箱体上,与斜面杆下端相对的位置处开设有出筷口,通过滑道与箱体底面相连的托筷装置位于出筷口处,托筷装置还与推送装置相连,推送装置上还设置有复位弹簧。因此,该类型的装置操作简单原理清晰便于设计与使用,但是它的结构过于简单,并且不能很有效地保证公共用餐时的卫生,以避免用餐人员在拿取筷子时对筷子造成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实现一种方便卫生、能够自动排列筷子并进行烘干、杀菌的取筷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动取筷装置,包括烘干筒、杀菌装置、送筷装置、存取装置和电控系统;
所述的烘干筒由隔板将其分隔成上舱体和下舱体,所隔板上设有落筷孔,所述的上舱体筒壁设有电加热丝,落筷孔正上方的上舱体顶部区域设有电磁体,落筷孔正下方的下舱体底部区域设有筷筒孔,所述的落筷孔和筷筒孔位置均设有挡板,挡板固定在烘干筒内竖直设置的转轴上,所述的筷筒孔正下方为杀菌装置;
所述的杀菌装置内的底部设有传输带,顶部设有紫外线灯,所述的杀菌装置与烘干筒连接部为传输带始端,其末端设有通道口与送筷装置连接;
所述的送筷装置一端与杀菌装置通道口连接,其内部的底面低于通道口,且内部靠近通道口端底面设有可向上顶起的顶杆,送筷装置一侧开有出筒口,另一侧设有可向出筒口推出的侧推杆,送筷装置的另一端为出筷口,其与存取装置连接;
所述的存取装置内倾斜设有存筷筒,存筷筒与出筷口连接的一端高于设有取筷口的一端;
所述的电控系统包括单片机控制器,以及与单片机控制器连接的烘干筒驱动转轴旋转的电机、顶部的电磁体、筒壁的电加热丝、挡板上的重力传感器和送筷装置内的光敏传感器、侧推杆、顶杆;
所述的自动取筷装置配有一端设有不锈钢的筷子。
所述的取筷口设有两个单根筷子取出口,且出口处设有传感器,所述的传感器与单片机控制器连接,所述的单根筷子取出口内部设有由单片机控制器控制的夹片。
所述的落筷孔和筷筒孔沿烘干筒中轴线均对称设有两个,所述的两个落筷孔和筷筒孔轴线与传输带运动方向平行。
所述的转轴设置于烘干筒轴心处。
所述的上舱体高度略大于筷子的长度,所述的下舱体高度略大于筷筒的高度。
所述的电控系统还设有与单片机控制器连接的警示器。
所述的通道口与筷筒的截面大小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装置可放置在娱乐餐饮场所、学校食堂等处,集自动消毒与取筷于一身,无需要接触,取筷方便卫生,其自动排列功能,能适应各种形状、规格的筷子,确保每次出来一双筷子,另带有自动消毒杀菌功能,无须接触感应式取筷子,避免了二次交叉感染,坚决阻止了类似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乙肝等各种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
该取筷装置节能环保,避免一次性筷子,节约成本,减少资源消耗,整机抗老化,无毒经久耐用,并且机体流线型设计,美观大方、台式、挂壁式等自选,能耗低降低投资资本,使用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每幅附图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自动取筷装置结构示意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烘干筒;2、杀菌装置;3、送筷装置;4、存取装置;5、筷子;6、筷筒;7、隔板;8、挡板;9、传输带;10、紫外线灯;11、存筷筒;12;警示器。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可知,自动取筷装置,主要由烘干筒1、杀菌装置2、送筷装置3、存取装置4和电控系统组成,同时该装置还配有一端设有不锈钢的筷子5,不锈钢材料可以使筷子5被磁性物质吸起,从而便于排列筷子5的正反端,而且不锈钢安全卫生,不会生锈,能够保证饮食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师范大学,未经安徽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390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座椅前头枕左支杆
- 下一篇:一种燃料电池汽车氢气隔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