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的除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39945.2 | 申请日: | 2011-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797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刘光洲;付洪田;孙明先;王洪仁;高健;刘雪雷;许舒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461 | 分类号: | C02F1/461;B01D19/00;C25B1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 |
地址: | 26610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舶 水管 系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具体是一种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的除氢装置。
背景技术
为有效控制和防止船舶压载水传播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04年通过了《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国际公约》。“公约”规定所有远洋船舶必须按照时间表要求对压载水进行处理,并对现有船只追溯实施。
目前,国内外有多套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被开发出来或正在研发过程中,而电解法是一种压载水处理的主流技术。电解法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副产物-氢气。这些氢气如果不进行分离,就会随着电解后的海水注入压载舱。随着压载过程的进行,在压载舱内聚集,从而威胁船舶安全,因此必须要将氢气从电解后的海水中分离出来,安全排出舷外。因此,除氢装置是电解法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设备。
现有的除氢技术是采用除氢罐,即电解产生的高浓度次氯酸钠溶液夹杂着氢气先来到一个耐蚀材料制成的储罐中,通过静置使得氢气从次氯酸钠溶液中分离出来,然后用风机排出舷外。为使氢气能够充分从次氯酸钠溶液中分离出来,需要次氯酸钠溶液在储罐中停留5-10分钟,除氢罐的体积约为次氯酸钠溶液10分钟的流量。如,对于额定处理量为1000m3/h的压载水管理系统,除氢罐的体积约为1m3;对于额定处理量为2000m3/h的压载水管理系统,除氢罐的体积约为2m3。因此,现有技术涉及的除氢装置体积较大,在船上安装非常困难,尤其是在现有船舶上安装。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装置体积大的缺点,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旋流分离原理的除氢装置和装置,分离效率达到100%,该装置体积小,便于布置和安装,适用于所有船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的除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入口、孔板、波纹板、隔沫网、单向逆止阀、限流螺栓、排气口和排液口,在圆形的筒体的顶端和下端分别设有排气口和排液口,在该排气口内装有限流螺栓和单向逆止阀,在该筒体上部的外周面设有切向的入口,在筒体内的顶端至该入口之间依次装有隔沫网、波纹板和孔板。
所述筒体的下半部为圆锥形。
在所述的排气口的顶端和排液口的底端均设有连接法兰。
多个所述的波纹板径向均布在一圆筒形的泡沫收集槽周围,该泡沫收集槽为上端敞开的圆形槽,在该收泡沫集槽的底端设有通孔。
在所述的筒体的上部外侧局部设有轴向的导流槽,在该导流槽的外侧设有导流槽盖板,该导流槽的上端通过导管与该泡沫收集槽底端的通孔连通,该导流槽的下端与筒体的内侧相通。
所述的隔沫网是由三层网孔尺寸为1mm ×1mm的不锈钢网重叠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使电解法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的除氢装置体积减小60%。如,对于额定处理量为1000m3/h的压载水管理系统,本实用新型的体积约为0.4m3,较现有技术减小60%。除氢效果测试实验证明,除氢效率达到100%,实现完全除氢,是一种小型化的、高效、安全的除氢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处理装置的总体结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C-C剖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局部B-B剖视);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孔板的主视图;
图5是图3的D-D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波纹板组件的轴向剖视图;
图7是图6的俯视图;
图8是图7中一个波纹板截面的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限流螺栓的轴向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筒体;2、入口;3、孔板;31、通孔;4、波纹板;5、隔沫网;6、单向逆止阀;7、限流螺栓;71、限流螺栓的中心孔;8、排气口;9、排液口;10、导流槽;11、导流槽盖板;12、连接法兰;13、泡沫导管;14、泡沫收集槽;15、泡沫收集槽底端的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399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箱体音箱
- 下一篇:子母双耳机结构及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