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后保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40240.2 | 申请日: | 2011-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893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王月;宋叶红;肖海涛;刘卫国;吴成明;马芳武;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24 | 分类号: | B60R19/24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 |
地址: | 317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保护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后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发生碰撞的交通事故是经常出现的,而车体发生碰撞变形后是很难恢复的,同时车体结构的不同也影响到对乘员舱的完整性。在现有多车型中,在车体后部都设有汽车后保护结构,它包括后横梁和后横梁两端的吸能盒,而大部分的吸能盒是直接进行焊接连接在车体后部的,所以,在发生后部碰撞时,可以通过后横梁及后部吸能盒对碰撞产生的能量进行吸收,从而减小乘员舱的变形,降低对乘员的伤害。汽车后保护结构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到对碰撞能量的吸收,同时也直接影响到车辆的维修,如果设计的结构便于拆解,那么将给维修带来方便,节约维修的成本。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一种汽车后保横梁【专利号:CN200920150941.8,公告号:CN201484338U】,包括后保横梁本体、吸能盒和连接板,后保横梁本体与吸能盒焊接在一起,吸能盒与连接板焊接在一起;后保横梁本体采用高强度热成型钢材冲压成型;后保横梁本体上设置有加强筋一和加强筋二;吸能盒由吸能盒上板和吸能盒下板焊接形成;吸能盒上板和吸能盒下板材料采用钢板冲压成形;汽车后保横梁还包括后保横梁固定板,后保横梁固定板通过焊接与后保横梁本体连接;后保横梁还包括后拖车钩,后拖车钩通过焊接与后保横梁本体连接。采用该后保横梁,汽车在后部碰撞中,可提升后保横梁及吸能盒的吸能能力,使后纵梁在吸能中能够稳定规则变形,减小后地板变形,降低油箱泄漏风险,同时对乘员保护性能提升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专利的后保横梁本体与吸能盒焊接,吸能盒直接焊接车体后部的连接板上,那么在发生后部碰撞后,后保横梁保护装置及车后部都发生变形,在拆卸及维修时,不容易将后保横梁与车体后部分离,增大了维修难度及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方便拆卸的汽车后保护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后保护结构,包括后横梁和固连在后横梁内侧两端的吸能盒,所述的吸能盒一端与车体通过螺栓相固定,另一端焊接在后横梁上。
在汽车发生后碰时,碰撞产生的能量通过后横梁的变形吸收一分部,其余能量通过吸能盒进行传递,在传递过程中,吸能盒通过逐级压溃可以很好的吸收能量,因此降低了对乘员舱的破坏。由于吸能盒与车体采用螺栓进行连接,碰撞变形后易于进行拆卸维修,同时也可以降低成本。
在上述的汽车后保护结构中,所述的后横梁包括内板和与内板外侧相固定的外板,所述的内板和外板之间设有支撑架。在后横梁内部设置支撑架,可以增强后横梁整体的强度。
在上述的汽车后保护结构中,所述的支撑架两侧分别与内板和外板焊接固定。内板与外板本身外围通过卡接或者焊接固定在一起,而两者中部区域又通过支撑架焊接连接,使得内板与外板连接更加牢固;同时,在发生碰撞时,支撑架也能吸收一些碰撞产生的能量。
在上述的汽车后保护结构中,所述的支撑架上具有圆弧部,所述的圆弧部周边设有翻边。翻边增大了支撑板与内外板的接触面,起到对内外板的支撑作用。
在上述的汽车后保护结构中,所述的支撑架有4个且均匀分布在内板和外板之间的中部。后横梁两端有吸能盒保护和吸能,而中部区域较薄弱,4个支撑架均匀分布在内外板的中部,在发生碰撞时,能有效防止外板发生变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后保护结构有以下优点:后横梁两端焊接有两个吸能盒,而吸能盒与车体之间采用的是螺栓连接,这样安装拆解方便。同时,当后碰发生时,吸能盒可以起到很好的吸能效果,从而减小传递到乘员舱的能量,有利于乘员的安全;在后横梁内部增加四个支撑架,增加了后横梁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汽车后保护结构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汽车后保护结构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汽车后保护结构的外板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汽车后保护结构的内板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汽车后保护结构的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后横梁;2、吸能盒;3、内板;4、外板;5、支撑架;6、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402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