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结构混凝土抗剪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40259.7 | 申请日: | 2011-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209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张今阳;罗居刚;唐开红;徐善杰;沈德建;陈文;张青松;陈勇;邰洪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 |
主分类号: | G01N3/24 | 分类号: | G01N3/24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蚌埠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 34113 | 代理人: | 杨晋弘 |
地址: | 233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混凝土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混凝土抗拉强度试验中的测试装置,尤其是一种结构混凝土抗剪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抗剪强度就如同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也是混凝土的基本性能,但是由于测试较复杂,一直以来,只有少数单位开展此项试验,《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 500081-2002)也没有列入混凝土抗剪强度试验方法。《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 352-2004)规定了实验室成型的试块的混凝土抗剪强度试验方法,没有规定如何对结构混凝土的抗剪强度进行测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的一种结构混凝土抗剪测试装置,用于检验在实体结构钻取的混凝土芯样抗剪强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结构混凝土抗剪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导向外管,导向外管内具有一个环形平台,环形平台上设有手动定心夹紧装置,在导向外管上端设有一个导向内管,导向外管与导向内管螺纹连接,导向内管的中心设有一个导向套,导向套内设有一个滑动配合的传压轴,传压轴上设有承压盖,在承压盖与导向套上端面之间的传压轴上套装弹簧。
实现了利用在现场结构实体上钻取芯样测试结构混凝土抗剪强度,丰富了混凝土抗剪强度测试手段。
在上述的主要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以下进一步完善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手动定心夹紧装置包括设置在环形平台上的三个定心压爪,每个压爪对应的导向外管的管壁上设有一个径向放置的螺纹孔,每个螺纹孔内配合连接一个加压螺杆,每个加压螺杆的伸入管内端部与压爪固定连接,手动定心夹紧装置还可采用现有的三爪卡盘结构。
所述传压轴与承压盖螺纹连接,方便装卸。
所述导向内管的下端具有环形台阶孔一,导向套的下端具有环形台一与环形台阶孔一配合,导向套上端为外螺纹端,外螺纹端配合连接一个盖环将导向套固定在导向内管上。
所述导向套的下端具有环形台阶孔二,传压轴具有环形台二与环形台阶孔配合。
所述环形平台上部的导向外管上设有通孔,可方便的将芯样放置在导向外管的环形平台上。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结构混凝土抗剪测试装置,包括一个导向外管6,导向外管6内具有一个环形平台,环形平台的中心为受剪孔11,如图2所示,环形平台上设有三个定心压爪8,每个压爪8对应的导向外管6的管壁上设有一个径向放置的螺纹孔,每个螺纹孔内配合连接一个加压螺杆9,每个加压螺杆9的伸入管内的端部设有螺纹孔,所述的压爪8上设有对应的阶梯孔,所述的压爪8通过螺钉与加压螺杆9固定连接,在导向外管6上端设有一个导向内管5,导向外管6与导向内管5螺纹连接,导向内管5的中心设有一个导向套3,所述导向内管5的下端具有环形台阶孔一,导向套3的下端具有环形台一与环形台阶孔一配合,导向套3上端为外螺纹端,外螺纹端配合连接一个盖环4将导向套3固定在导向内管5上,导向套3内设有一个滑动配合的传压轴2,所述导向套3的下端具有环形台阶孔二,传压轴2具有环形台二与环形台阶孔配合,传压轴2上设有承压盖1,所述传压轴2与承压盖1螺纹连接,在承压盖2与导向套3上端面之间的传压轴上套装弹簧7,所述环形平台上部的导向外管6上设有通孔10,通孔10沿导向外管的圆周方向设置,用于将芯样放置在导向外管的环形平台上。
实施检验时,通过调节加压螺杆9,加压螺杆将压爪8张开至最大处,把事先切割好的厚40mm、直径100mm的混凝土芯样片状试件通孔10放置于压爪8所围成的圆形腔内,旋转导向内管5使其向下直至抵紧圆盘状试件,再通过加压螺杆9将压爪8压紧圆盘状试件。此时,将抗剪盒放置压力机的上、下压板之间,加荷,直至传压轴2将圆盘试件剪坏,利用破坏荷载除以受剪面积即为混凝土的抗剪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未经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402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合成非晶态二氧化硅粉末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从裂化气中除去汞